第23章 涿州烽火(2 / 2)

整个天工院如同一个被狠狠抽打的陀螺,疯狂旋转。生产线上依旧轰鸣,而试验场一角,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技术突击也在同步进行。

李三狗带着几个人,按照模糊的记忆和凌云的指导,日夜不停地熬胶、叠筋、加热压制,试验着各种配方和工艺参数。失败了一次又一次,熬得双眼通红。 测算小组爬在高大的床弩上,用“规力尺”和简陋的测量工具,艰难地记录着数据。 望山小组则反复测试着不同重量箭矢的弹道……

三天后,第一项突破来自李三狗。一种新的复合弓臂工艺试验成功!虽然无法大规模量产,但其蓄能比同级制式弓臂提升了近两成!且韧性更好。

几乎同时,望山小组也设计出一种简单的可调节标尺,能根据目标距离进行粗略修正,提升了射击精度。

凌云当机立断,不再追求全面的弩机改造,而是集中力量,利用新工艺和新材料,紧急改装了三十张最强的三弓床弩(宋元时期称为“八牛弩”),并配备了全部可调望山和最好的“星火弩箭”。

这些经过“特调”的床弩,有效射程和穿透力得到了显着提升。

“即刻将这三十张弩和配套箭矢,送往涿州前线!交予耿炳文将军!”凌云下令。

又过了两日,就在天工院上下疲惫不堪却仍在苦苦支撑时,一份来自涿州前线的捷报,以八百里加急的速度,直送燕王帅府,并抄送了天工院!

“……我守城将士,得‘天工弩’之助,如虎添翼!贼军架设‘旋风炮’于城外土山,甫一露头,便被我军神弩精准狙击,炮毁人亡!贼将不甘,驱重甲步兵冲城,亦被‘星火弩箭’大量杀伤,甲胄洞穿,溃不成军!……耿将军言:天工院雪中送炭,此三十弩,堪抵一营精兵!”

捷报传来,天工院先是死一般的寂静,随即爆发出震天的欢呼!连日来的疲惫、压力、委屈,在这一刻尽数化为狂喜和自豪!

他们的努力,没有白费!他们的技艺,在战场上证明了价值!

郭衡激动得热泪盈眶,捧着捷报的手都在颤抖。李三狗更是傻愣在原地,然后猛地蹲下身,肩膀剧烈地抖动起来——他祖传的、被视为异想天开的手艺,竟然真的在战场上立下了大功!

凌云看着欢呼的人群,心中亦是波澜涌动。但这喜悦中,却掺杂着一丝更深的思索。

技术的价值,终究要在应用中体现,在需求中升华。战争的迫切需求,固然挤压了前沿探索的空间,却也逼出了技术应用的极致潜力,并指明了最现实的发展方向。

“还不够。”凌云的声音不大,却让周围的欢呼渐渐平息下来。众人看向他。

“三十张弩,可解一时之困,难改战役之势。”凌云目光扫过众人,“朝廷有旋风炮,有无数军械作坊,其力深远。我等偶得一捷,岂可自满?”

他走到那台沉寂的蒸汽机模型前,轻轻拍了拍:“战场需要更远、更狠、更快的打击。后膛炮之路,虽远必行。而眼前之力,亦需精益求精。”

“传令:基于此次改进经验,立刻制定《强弩改制要略》,将成熟之法,推广至各弩机作坊。” “另,集中最好的工匠,成立‘火器研造坊’!暂不图后膛之巧,先专攻前膛火铳、火炮之改良!以‘星火钢’铸铳管,求精求韧;统一弹药规格,求速求准;改进发火装置,求稳求可靠!” “李三狗!” “小人在!” “擢你为火器坊副管事,专司火药配比、弹丸铸造之改良!你祖上所传,凡与火、药、铁相关之技艺,尽可试验!”

凌云的声音斩钉截铁,再次为天工院指明了方向。从远程弩箭到火器,这是一次自然的延伸,也是应对当前战争形态最直接的选择。

战争的烽火,未能烧断技术的根苗,反而以其残酷的方式,为其淬火、塑形。

李三狗激动地领命,眼神中燃烧着前所未有的火焰。他知道,自己真正找到了能够继承并光大祖艺的土壤。

而没有人注意到,在远处一座了望塔楼上,姚广孝正凭栏远眺,目光似乎穿过了喧嚣的天工院,落在了更遥远的涿州方向,又仿佛看向了不可知的未来。他的手中,轻轻捻动着一枚乌黑的、似乎是某种金属制成的奇异念珠。

“烽火淬器,器利则战凶……”他低声自语,声音消散在风中,“然器之所向,终取决于执器之人。凌云啊凌云,你可知你手中之火,既能焚敌,亦可燃天?”

涿州的一场小胜,并未能改变整个战局的艰难。但天工院在这场烽火中的淬炼,却让其发展的轨迹,变得更加坚实,也更加贴近这片土地的血与火。

技术的根须,在战争的土壤中,扎得更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