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时间争论和犹豫。在夜莺的坚持下,技术小组转变了方向,开始尝试这个近乎异想天开的方案。他们选取活性最强的发光地衣,将其与特制的吸附材料粉末、充当回路的超纯(以堡垒标准)金属丝网,以及一个用于容纳和引导“星火”能量的小型聚焦水晶(从旧时代饰品中拆解打磨而成)组合在一起,封装在一个隔绝辐射的陶罐中。
整个过程充满了不确定性。地衣的活性难以控制,吸附材料与生物组织的兼容性未知,“星火”能量的注入量和稳定性更是全凭夜莺的感觉。
失败了一次又一次。不是地衣迅速枯萎,就是能量回路无法建立,甚至有一次差点引发小范围的灵能反噬,让参与试验的几名成员头晕目眩了好几个小时。
但没有人放弃。耗子的牺牲像一团火在他们背后燃烧。堡垒存亡的压力,逼迫着他们必须创造出奇迹。
终于,在经历了数十次失败后的一个凌晨,当夜莺再次小心翼翼地将一丝温和的“星火”能量注入到最新一代的、结构更为精巧的陶罐模型中时,异变发生了。
陶罐没有爆炸,没有冒烟。罐体内,那些发光地衣仿佛被注入了灵魂,散发出柔和而稳定的乳白色光芒,不再是之前那种病态的荧光。罐壁微微震颤,发出一种人耳几乎无法捕捉、但精神却能隐约感受到的、如同梵唱般低沉的嗡鸣。放置在旁边的、原本用于测试的简陋电子仪表指针开始无规律地轻微摆动,屏幕上的数字出现乱码。
夜莺拿起一个修复好的、来自旧时代的便携式收音机,打开。原本应该清晰的电流声中,夹杂了大量扭曲、怪异的杂音,仿佛有无数个声音在低语。
成功了!
这个粗糙的、甚至有些丑陋的陶罐,成功地产生了稳定的灵能谐振场,并对电子设备造成了可观的干扰!
研究室里爆发出压抑的、带着哽咽的欢呼声。几个日夜不眠不休的工程师们互相拥抱,眼中充满了血丝和泪光。
夜莺也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几乎虚脱。她抚摸着那温热的陶罐,感受着其中稳定运行的、由生物、材料与灵能共同构筑的微弱能量循环,心中充满了难以言喻的激动。
这不仅仅是第一个“灵能谐振干扰器”原型机的成功,更重要的意义在于——他们找到了一条路!一条将来自古老文明(“文明壁垒”)、异族(灵栖族)的知识,与堡垒自身条件和人类智慧相结合,走出一条属于自己技术体系的、充满希望的道路!
这团由知识、生命与意志共同点燃的“不熄之光”,虽然微弱,却真正地、独立地,在灰烬之上燃烧了起来。
很快,更多的“陶罐”干扰器被制造出来,部署在堡垒围墙的关键节点和可能的敌军进攻路线上。虽然单个干扰范围有限,但联合起来,足以在堡垒外围形成一层薄弱的、但足以让“公司”精密设备失灵的灵能干扰带。
同时,新型生物-灵能能量核心的成功,也为堡垒的能源带来了新的可能。虽然功率远不足以驱动大型设备,但用于照明、小型通讯器、甚至是改进单人防护装备,已经显示出巨大的潜力。
当疤脸看着第一个在夜晚依靠发光地衣能量核心点亮的、稳定而柔和的照明灯时,他那总是冷硬的脸上,也终于露出了一丝动容。
希望,在绝境中再次被点燃。尽管前路依旧黑暗,强敌环伺,但灰烬堡垒的手中,终于握住了第一簇,由自己亲手点燃的、真正属于自己的“不熄之光”。
这光芒或许还无法照亮整个废土,但足以照亮他们继续前行的道路,以及……战斗下去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