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1章 微光壁垒(1 / 2)

“灵能谐振干扰器”原型机的成功,如同在灰烬堡垒沉闷的战争阴云中,撕开了一道微光闪烁的缝隙。但这缝隙还太窄,太脆弱。要将这缕微光转化为足以庇护整个堡垒的“壁垒”,需要的是争分夺秒的规模化、实用化,以及与之匹配的全新战术。

时间,成了最奢侈的资源。

疤脸立刻下令,堡垒进入“熔炉”状态——所有非必要的活动全部暂停,人力、物力优先向两个方向倾斜:干扰器的批量生产与部署,以及基于新干扰特性的防御战术演练。

知识殿堂彻底变成了一个喧闹的工坊。夜莺和技术小组的核心成员们分散到各个生产小组中进行指导。培育发光地衣的区域被扩大了数倍,技术人员小心翼翼地调节着光照、湿度和能量环境(依靠少量“星火”能量的辐射),以催生更多符合条件的活性植株。吸附材料的合成作坊炉火不熄,工匠们严格按照改良后的配方进行制备。那些从旧时代饰品、仪器中拆解收集的水晶、纯净金属丝被仔细分类、打磨、编织。

一个个粗糙却承载着希望的陶罐被制造出来。每个陶罐在封装前,都需要夜莺亲自进行最后的“点睛”——注入一丝“星火”能量作为初始引导和稳定源。这项工作极其耗费心神,夜莺的脸色日益苍白,但她拒绝任何替代方案,坚持亲力亲为。只有她能精准把握那股来自灵栖族的温和能量,确保其与地衣生命场、材料结构达成最基础的和谐共振。

与此同时,山猫和老狼则带着防卫队的骨干,开始重新规划堡垒的防御体系。他们不再仅仅依赖物理上的围墙和火力点。

他们将第一批生产出来的数十个干扰器,根据其有效干扰范围(经过反复测试,大约能覆盖半径十五米左右的区域,对越精密的电子设备效果越显着),像下棋一样,精心布置在围墙外侧的关键区域——主要是可能的装甲冲击路线、无人机低空突袭路径、以及传感器扫描的盲区与重点方向的交界处。

这些干扰器并非全天候开启,那样会过快耗尽地衣生命力和核心能量。山猫设计了一套由中央哨所手动控制的触发机制。当侦察岗哨发现敌军接近,尤其是探测到强能量信号(如机甲引擎、战车雷达)时,才会按顺序、分区域地激活干扰器,形成一道波次性的、不断变化的灵能干扰带。

“我们要让他们的科技优势变成累赘。”山猫在战术推演会上对队员们解释道,“想象一下,他们的瞄准镜里全是雪花,通讯里充满杂音,无人机像没头苍蝇一样乱撞。而我们,熟悉这里的每一寸土地,可以用最原始也最可靠的方式——我们的眼睛、耳朵和手中的武器——去战斗!”

防卫队员们一开始对这种“神秘学”装置将信将疑,但在一次模拟对抗演练中,当干扰器启动,他们携带的(从旧时代废墟中找到的)几个还能工作的战术平板和简易雷达屏幕瞬间失灵时,所有人的疑虑都变成了震惊,随即是狂喜!

他们第一次拥有了能够有效削弱“公司”科技优势的手段!

堡垒内部,也因为这新的希望而焕发出不同的活力。虽然气氛依旧紧张,但那种绝望的压抑感减轻了许多。人们工作的效率更高,眼神中也重新燃起了斗志。甚至连孩子们,在帮忙传递一些轻便材料时,都显得格外认真,他们或许不完全理解那些陶罐的意义,但他们能感受到大人们身上那种名为“希望”的变化。

夜莺在间歇期,会通过“星火”密匙,将堡垒的进展传递给林风。林风反馈回来的意念充满了赞许与鼓励,同时也提醒她注意灵能使用的“平衡”,过度透支不仅伤身,也可能引来不必要的关注。夜莺谨记于心,在批量“点睛”的同时,也更加注重自身的休息和精神力的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