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5章 枢纽台(1 / 2)

夏雨浇透了天下城 “信使林” 的枝叶,林旁 “使道碑” 上的 “使通全域,共生永续” 刻字还沾着水珠。可风漠部落的阿沙宝却蹲在共生枢纽台旁,指尖的金橙绿三色菌丝缠成乱团 —— 按 “信使网络规则”,沙海沙绒菌(橙光)、林原苔藓菌(绿光)本应与天下城共生菌丝(金光)和谐适配,可今天橙光菌丝与绿光菌丝却在争夺岩脉矿物质,缠得天下城麦苗根系发白,叶片一半泛橙、一半泛绿,像被强行割裂的色块,连之前稳定的金橙光网都变得忽明忽暗。

“怎么会互相抢资源!” 阿沙宝用树枝拨开缠绕的菌丝,橙光菌丝立刻缠上树枝,绿光菌丝则顺着树根往岩脉钻,“以前单一生态载体没问题,现在两种载体一起就打架,再这样下去,麦苗根系要被缠死了!” 雾沼部落的阿雾宝也举着装雾丝菌的陶碗赶来,碗里的雾丝菌裹着淡白雾气,本应通过信使传递 “雾岛缺水” 的需求,可雾气一接触枢纽台,就与橙光、绿光菌丝的信号混在一起,变成 “白橙绿交织的乱流”,她完全分不清哪段是雾岛的 “雾气浓度信号”,哪段是沙海的 “沙绒菌湿度需求”,连沼泥里的岩粉团都开始跟着乱流跳动,沼生草叶片上的水珠忽聚忽散。

“信号语言完全不一样!” 阿雾宝把陶碗放在避雨的岩片上,淡白雾气在碗口绕成乱圈,“沙海是脉冲光、林原是振动光,雾岛是雾气流动,三种信号混在一起,连‘缺水’都分不清是哪方的需求!再这样瞎猜,雾丝菌要干死了!”

争吵声中,岩林部落的阿石宝扛着块嵌满三色菌丝的岩片跌跌撞撞跑来。岩片上的矿物质渗出孔被橙光、绿光菌丝堵得严严实实,淡白雾气则在孔外凝成小水珠,顺着岩缝往下滴 —— 按信使带回的 “林原需求”,苔藓菌需岩粉松土,可沙绒菌却抢先裹住岩粉,导致苔藓菌的绿光菌丝变得暗淡;更糟的是,雾岛雾丝菌的雾气信号让岩片温度骤降,矿物质渗出速度慢了三成,天下城岩脉的振动信号比往常滞后了一炷香,之前能实时适配的阵法,现在连基础储水都做不到。“三种载体堵死了岩脉!” 阿石宝的手指敲着岩片,声音比往常闷沉,“雾岛的信号还改变了岩片温度,我们连矿物质都没法分配,再这样下去,岩脉要变成‘死脉’了!”

河泽部落的阿浪和阿浪宝更崩溃,河水里的三色信号乱流让微生物分成三派:跟着橙光菌丝往沙绒菌方向聚、跟着绿光菌丝往苔藓菌方向游、跟着淡白雾气在水面打转,导致河泽一半区域微生物过剩(缠得芦苇根系发白),一半区域微生物不足(滤水速度变慢);阿浪试图通过信使向三方传递 “微生物失衡” 的信号,却发现沙海只收到 “失衡”,林原只收到 “微生物”,雾岛甚至没收到任何有效信息 —— 信使们背着装满不同载体的陶盒在枢纽台与各生态间奔波,却因 “信号语言不通”,连 “雾岛需要雾丝菌与河水雾气混合” 的基础需求都传错,反而给雾岛送了岩粉,导致雾丝菌的雾气变得稀薄。

“信使网络过载了!” 阿浪宝用陶勺舀起混着三色菌丝的河水,微生物在勺里乱撞,“多生态信号没有翻译,载体只会互相抢资源,再这样下去,天下城的共生体系要被撑破了!”

龙弈走到共生枢纽台旁,将嵌有三种菌的岩片放在雨水里 —— 淡白雾气遇水后慢慢展开,露出里面 “雾丝菌需要‘水汽 + 岩粉微粒’” 的模糊画面;橙光菌丝在水汽中舒缓,绿光菌丝则在岩粉微粒旁活跃,他突然意识到,危机不是 “载体冲突”,是 “没有适配枢纽与信号翻译”:沙海、林原、雾岛的载体有不同 “信号语言”(光脉冲、光振动、雾气流动),需要先在天下城进行 “预适配”,再通过 “翻译者” 将不同语言转化为共通信号,而非靠信使单向传递未经处理的载体。

“不是载体太多,是我们少了‘让多生态对话的枢纽与翻译’。” 龙弈的声音让混乱的人群安静下来,“我们要建‘生态共生枢纽台’,让不同载体先在枢纽里适配资源;还要培养‘生态信号翻译者’,把沙海的脉冲、林原的振动、雾岛的雾气,都转化成大家能懂的共通信号 —— 枢纽是‘适配容器’,翻译者是‘沟通桥梁’,缺一不可。”

更糟的是,当天上午,信使林旁的 “枢纽翻译榜” 被人涂了泥:成年人们在 “多生态适配” 旁画了个叉,写着 “三种载体太复杂”,年轻辈在 “信号翻译” 旁画了个哭脸,写着 “看不懂雾气信号”,老辈们则在 “枢纽建设” 旁画了个问号,写着 “从来没试过让多生态在一处适配”—— 信使网络体系第一次因 “多生态冲突与信号不通” 陷入全域危机。

阿蛊扶着巫蛊部落的老族长阿柏赶来,阿柏手里拿着一块刻有 “译道” 二字的树皮,上面画着 “光 - 雾 - 振动” 交织的符号:“古籍里记着‘多生共枢,译则通融’!不同生态如不同言语,需枢纽适配资源,需翻译转化信号,才能让共生从‘打架’变‘互助’!”

阿豆拉着阿沙、阿雾等老辈跑过来,手里拿着用树皮做的 “枢纽翻译草稿”,上面画着枢纽台结构与信号符号:“我们发现,枢纽台要分‘适配区’(岩片搭建,分沙、林、雾三区,用菌丝隔离带防争夺)和‘翻译区’(陶碗阵列,收集不同信号);信号翻译有‘三符号’:沙海脉冲 = 短横‘-’,林原振动 = 圆点‘?’,雾岛雾气 = 曲线‘~’,记在‘译道手札’上就能互懂!”

“我们愿意学翻译,建枢纽!” 阿沙宝第一个站出来,手里攥着画满符号的树皮,“我能分辨沙海的脉冲,能帮着记符号!” 阿雾宝也举起陶碗:“我能观察雾丝菌的雾气流动,说不定能找出曲线规律!”

“生态枢纽与翻译行动” 立刻展开,分了 “三阶段”:

第一阶段是 “枢纽建设与翻译规则制定”—— 全族一起搭建 “生态共生枢纽台”,制定 “译道规则”:

枢纽台搭建(岩林 + 风漠):阿石带领族人用青岩片搭建三层枢纽台:底层 “资源适配区”,按沙(橙)、林(绿)、雾(白)划三区,用混合草木灰的菌丝做隔离带,避免菌丝跨区争夺;中层 “信号收集区”,摆放十二只陶碗,分别收集三种生态的信号(沙海陶碗装沙绒菌、林原陶碗装苔藓菌、雾岛陶碗装雾丝菌);顶层 “翻译记录区”,用树皮搭建 “译道墙”,刻上信号符号与对应需求(如 “橙光短横 x3 = 沙绒菌需岩粉”“绿光圆点 x2 = 苔藓菌需水分”“白雾曲线 x1 = 雾丝菌需水汽”);

翻译规则制定(雾沼 + 河泽):阿雾带领族人通过观察,整理 “译道三原则”:1 信号强度 = 需求紧急度(如橙光强 = 沙绒菌急缺);2 信号组合 = 复合需求(如 “橙短横 + 绿圆点 = 沙林共需矿物质”);3 信号互动 = 适配反馈(如白雾曲线遇金光变缓 = 雾丝菌适配成功);阿豆则训练 “翻译者团队”,选拔对信号敏感的孩童(如阿沙宝辨脉冲、阿雾宝辨雾气),每天记录信号变化,更新译道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