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白话明太祖实录 > 第42章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之三十八

第42章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之三十八(1 / 2)

洪武二年(4066年)春正月丙申初一,皇上驾临奉天殿接受朝贺,大宴群臣。

宴会结束后,皇帝看到各位功臣在进退时都很有礼貌,就召他们上前,告诫他们说:“在朝廷之中,要以礼为主,人如果有礼,就像衣服有了花纹一样。朕听说元世祖命令伯颜、阿术二人平定江南,军队得胜回朝之日,元世祖派遣儒臣许衡带着酒在郊外迎接他们,两人互相推让,谁都不肯先喝。伯颜说:‘阿术的功劳应当先商议。’阿术说:‘伯颜的功劳应该最先考虑。’二人相互推辞了很久。许衡感叹说:‘多么贤能啊!古时有人拔剑击打殿柱来争功劳,比起他们来怎么样?现在看你们这些人虽然出身于行伍之中,但是前进、后退、应酬、交往,都不违背礼仪法度,朕因此感到高兴。你们能始终这样,何必担心后世没有称赞你们的人呢。’”

皇后在坤宁宫接受内外命妇的朝见,并赐宴。

皇帝下令封京城及天下的城隍神。皇上对中书省和礼官说:“人间有礼乐制度,阴间有鬼神存在,像城隍神这种神,历代都有祭祀,应该重新加封爵号。”于是封京都城隍为承天鉴国、司民升福明灵王,在北京开封府的城隍,封为承天鉴国司民显圣王,临濠府为承天鉴国司民贞佑王,太平府为承天鉴国司民英烈王,和州为承天鉴国司民灵护王,滁州为承天鉴国司民灵佑王。五府、州的城隍神都封为正一品,其余在各府、州、县的,府的城隍神是鉴察司民城隍威灵公,品秩为正二品;州的城隍神是鉴察司民城隍灵佑侯,品秩为三品;县的城隍神是鉴察司民城隍显佑伯,品秩为四品。他们的礼服,京都城隍穿的是十二章的衮冕,开封等五府封王的和各府封公的穿的是九旒九章的衮冕,各州县封侯、伯的穿的是七旒七章的衮冕。命令翰林院里负责撰写制诰等文词的大臣撰写制文来颁布这件事。

京都城隍的制文说:帝王接受上天圣明的旨意,在天下施行政令教化,必定会有圣人诞生的祥瑞,接受天命的符兆,这是上天显示不可言说的奇妙之处,是人们的所见所闻无法达到(无法知晓)的。神灵掌管善恶,为上天降下祥瑞,也一定是接受了上天的旨意,所以人间有礼乐彰明,幽冥中有鬼神(主宰),上天的理和人心,它们的极致(境界)是一样的。朕统治四方,虽然并不十分明智,但替上天治理万物的道理,实在是铭刻在心中,思考着顺应天命,这是神灵所明察而又为上天所眷顾的。君主之道的重大之处,只在于掌管祭祀神明,(这是)上天所推举的。恭敬谨慎地供奉:应天府城隍神被封为升福侯,这是宋代封给他的爵位和名号。(他)聪明正直,圣明到不可测度,本来就有超越高大的城墙和很深的护城河(所代表的武力防御)之外(的力量)。世上推崇神灵的人就是这样,神灵接受于上天的,大概是不可以知道的。现在在刚刚即位执政的时候,和天下一起除旧布新,凡是城隍神,都重新赐予封号。眷顾这使帝王兴盛的郡县,有很多神仙相助,应该加封(其神)为承天鉴国司民升福明灵王。明智是精神的本体,就像明亮的光线必然能照耀;灵动是精神的运用,随着感触而通达,这固然是精神的特性,也是上天的意旨。管理我们百姓,监察我们国家,享受这盛大的祭祀,永远没有止境。主管官员执行。

开封城隍制词,后半部分改为:眷顾这座名城,它位于天下的中心,是帝王定都的地方。坚固的城防既然在各郡中位居第一,神灵的名号应该比其他地方更为显赫。可以封他为承天鉴国、司民显圣王。显赫就彰显其灵验,明察秋毫,无所不照,圣明就达到极致,广大而能感化万物,这本就是神的德行,也是上天的旨意。

临濠的城隍制词说:眷恋这个乡土邦国(临濠)之地,这里实在如同汉高祖的丰沛故乡一样。朕从行伍出身,成就大业,都是神明暗中相助,怎么敢忘记初心。可以将他封为承天鉴国、司民贞佑王。忠贞就没有二心,坦诚表明睿智而没有私心,护佑就降下祥瑞,向上感应通达。都像是在眼前。

太平城的城隍神制词说:眷顾这座名城,雄立在长江之表。朕最初乘舟渡过长江,首先停驻在这间祠庙中,多次祈祷,神灵告知的话没有变化,应该封为承天鉴国司民英烈王,英是指发扬精华,烈是指显示威严显赫。

和州的城隍神制词说:这里是名城,雄伟地屹立在江水的右边。朝廷的军队来到这里,屡次获得成功,如果不是神明相助,怎么能达到这个地步呢?应该封他为承天鉴国司民灵护王,“灵”是说使他的威德显扬于显着的地位,“护”是说使他的福泽及于保卫国家的安宁。

滁州的城隍制词说:顾念这座名城,雄镇淮河东部。朝廷的军队初次驻扎在这里,作战胜利后安居乐业,成就这样伟大的功绩,实在是神灵在保佑。应该封它为“承天鉴国司民灵佑王”。灵验是说神明的威灵非常显着,保佑是说神明的福泽使人平安顺遂。

各府的城隍神制词说:鉴于这座郡城,是神灵所管辖的地方,应当封为鉴察司民城隍威灵公。威严则光辉照耀显赫盛大,神灵则感应交通不受限制。

对各州的城隍制词说:眷顾这座州城,由神灵主宰,应封(城隍)为鉴察司民城隍灵佑侯,灵是指随时感应而通达(民意),佑是指赐给善人福禄。

各县城隍制词说:眷顾这个县城,是神灵所掌管的地方,(你们)显赫的灵感应验非常显着,普遍施加福泽,应该封(你们)为鉴察司民城隍显佑伯。显现出来,那么威灵就会非常显着;护佑众生,那么福泽就会普遍施加。

这些封赐的起始和结束的言辞,都与京都城隍庙的相同。只是针对我国(的情况),在各郡就改称为针对我郡的政事,在各州县就改称为州政、县政,而享受这盛大的祭祀,在郡、州、县就都改称为享受这盛大的祭祀。

丁酉日,指挥曹崇等人讨伐红莲沟的山贼,平定了他们。

大将军徐达派遣指挥张焕率领一万士兵攻取孟州山寨,指挥潘敬率领三千士兵去攻打管州大王川。又派指挥韩温率领指挥常守道等人的军队讨伐乱柳寨。派参随乔德源署理朔州,李颜署理沁州,王彦良、李茂、朱珍等署理霍州及灵石、洪洞等县。

在城南门外建立祭祀众神的享祀所,中间是五间殿堂,朝南,东西两边是各七间庑房,西北边是五间厨房、库房,库房后面是三间宰牲房。

庚子日,皇帝在奉天门召见元朝旧臣,询问他们元朝政事的得失。马翼回答说:“元朝拥有天下,是因为宽容而得到,也是因为宽容而失去。”皇上说:“因宽宏大量而得到天下,这我听说过;因宽宏大量而失去天下,这我还没听说过。走路走得太快就会摔跤,拉弓弦拉得太紧就会崩断,民众的生活太紧张就会导致动乱。居于上位的人,道理上应该采用宽厚的政策,但只说宽厚能得到众人的支持,而不说宽厚也有失策的地方。元朝末年的君臣沉迷于安逸享乐,最终导致国家沦亡,他们的过失在于放纵松弛,实际上并非宽容。大致说来圣明帝王的治国之道,宽松但有节制,不把放弃不管当作宽松;简易但有节度,不把轻慢当作简易,施行得恰到好处,就没有弊病了。”

右副将军冯宗异、偏将军汤和等率军到达太原。

辛丑日,命令天下:凡是祭祀典章中的神只,有关部门都要按照规定的时间举行祭祀。那些不在祭祀典章之内,但常常对百姓有功德,事迹显着的祠庙,虽然不进行祭祀,但这些祠庙禁止人们拆除毁坏。

元朝靖江总帅张荣率领他所统领的一百名士兵前来归降,下诏令把这些士兵交付给平章胡廷美,授予张荣北京千户所镇抚之职,赏赐他春季、夏季的衣服各一套。

癸卯日,指挥张焕攻克孟州四底寨。

甲辰日,又把济宁府的虞城县隶属于归德州。征召浙江行省的参政蔡哲担任中书省参政。

乙巳日,皇帝下令在鸡笼山建立功臣庙。诏令中书省大臣说:‘元朝末年,政治混乱,灾祸殃及百姓。朕在临濠起兵,来安抚家乡父老,接着率领各位贤才渡过长江,随后向西攻取武昌,向东平定姑苏,向北进军中原,向南平定福建、广东,经过十六年,才统一天下。每当想起各位将领,他们为我捐躯赴难,竭尽全力,开拓疆土,有些人与我一起奋斗却没有看到最终的成功,有些人建立功勋却没有得到回报,追思他们的功劳,我就感到痛心。他命令有关官员在鸡笼山建立功臣庙,按照功臣们的封爵排定次序,制作他们的塑像来祭祀他们。哪个人不会死呢?但死了却能声名永不磨灭,才是值得敬重的。像诸位将领,活着时树立了忠诚勇敢的节操,死后有无穷的荣耀,身虽死而名声永远不会磨灭。’

大将军徐达传檄给河南左丞何文辉,让他带兵跟随出征,还命令他留下五百士兵驻守河南。

当涂县百姓孙添的母亲郑氏、黎德旺的妻子陶氏,都是因为年纪轻轻丈夫就去世而守节。有关部门把这件事上报给皇帝,皇帝下诏在她家门前立牌坊,题名为‘贞节’,免除她家的赋税徭役,并下令把这件事记录下来。

夜里,月亮侵犯井宿。

丙午日,指挥使韩温攻破了乱柳寨。

丁未日,皇帝祭祀太庙。让功臣廖永安、俞通海、张德胜、桑世杰、耿再成、胡大海、赵德胜配享太庙。在太庙的庭院中设立六间青布帷帐,在里面设置配享功臣的牌位。每个牌位前用笾和豆各两个,盛放栗子、牛肉干、腌葵菜、鹿肉酱;簠和簋各两个,盛放黍米、稷米、稻米、高粱米、羊、猪的牲体各一个,派遣官员分别进行献祭。在分献的礼仪中,皇帝施行亚献之礼。即将结束时,分献官各自到罍洗处洗手,清洗酒爵并酌酒,各执事官都在酒爵中斟酒。献官走到第一位功臣的神位前,进香,献上酒爵,各位执事官各自到各个神位前献上酒爵,读祝官读完祝文之后,献官回到自己原来的位置。在正式祭祀文德祖庙时说:“时间正值初春,祭礼庄重,特来祭献,恭敬地用牺牲、甜酒等众多祭品,恭恭敬敬地来到德祖庙前,来表达追思仰慕的情感。”懿祖、熙祖、仁祖这三座宗庙的祭文一同用来祭祀配享的神主。祝文说:‘朕在孟春时节,恭敬地举行宗庙祭祀,追念忠烈之士,他们辅佐朕成就了开国大业,现在用牺牲和美酒,陈列在太庙的庭院里。英灵好像还活着,希望你们能够享用祭品。’

大将军徐达命令右丞薛显统领宁国、长兴、宜兴以及顺德、泽、潞等地的军队,攻打桃花、蚁尖等山寨,命令参政傅友德率领步军、骑兵巡视太和岭的西北方向,都督副使顾时率领步军、骑兵巡视太和岭的东北方向。

戊申日,在此之前,皇上认为太岁、风云、雷雨以及五岳、五镇、四海、四渎、山川、城隍各位神灵,只在京城南郊合祭,各位神灵享受祭祀的地方,没有专门的祭坛来祭祀,这不是尊崇敬重神灵的做法。命令礼官考察古代制度后奏闻。到这时,礼官上奏说:‘太岁是十二辰之神。按照《说文解字》的说法,“岁”这个字是由“步”和“戌”构成的,木星一年移动一次,历经十二辰就环绕天空一周,就像行走一样。从子到巳为阳,从午到亥为阴,这就是所谓的太岁十二神。阴阳家的学说中又有十二月将、十二时所对应的神,像天乙、天罡、太乙、功曹、太冲之类的神,虽然没有被常见的经典记载,但历代都在使用。唐朝、宋朝的官方祭祀典籍中没有记载它被列入祭祀的礼仪制度。元朝每次有大规模的兴建工程时,就在太史院祭祀太岁、月将、日直、时直。至于风师、雨师的祭祀,在《周礼》中就有记载。秦、汉、隋、唐各朝也都有祭祀。天宝年间,又在雨师之后增设雷师,于是将风师、雨师、雷师的祭祀升为中祀。宋朝、元朝沿用了唐朝的制度。又查考:五岳、四镇、四海、四渎的祭祀,虞舜在四季中间的月份巡狩而祭祀四岳。东岳叫做泰山,是四岳所尊崇的,所以又叫做岱宗。南岳叫做衡山,西岳叫做华山,北岳叫做恒山,但是没有提到五岳。《王制》上说:“天子祭祀天下的名山大川,包括五岳和四渎。”这才开始有了五岳的称呼。大概是因为中岳嵩山与之并列的缘故。另外,《周官·小宗伯》记载:“在四郊设坛祭祀四方名山大川。”郑玄说“四望”指的是五岳、四镇、四渎。四条大川,就是长江、黄河、淮河、济水。所谓四镇,东边的叫沂山,西边的叫吴山,南边的叫会稽山,北边的叫医无闾山。《诗序》又说天子巡守时祭祀四岳、黄河、大海,那么就又有对四海的祭祀。大概天子在四方举行望祭,无所不通,而山岳、海渎在诸侯的封地之内,诸侯也各自按照自己所在的方位祭祀它们。秦朝废除了分封制度,五岳四渎都由祠官管理。等到汉朝又分封诸侯的时候,那么诸侯各国各自祭祀自己封地内的山川,天子不再参与其中了。汉武帝时,诸侯的封地有的被分割,有的被废除,五岳都在天子的领地之内。汉宣帝在位时,五岳四渎才开始有使者拿着符节、奉行祭祀的礼仪。从魏朝到隋朝,五岳大山、四海大川都在它们所在的地方建立祠庙,命令有关部门进行祭祀。唐宋时期的制度,有命令本辖区刺史、县令进行的祭祀,有趁着郊祭而遥望祭祀的祭祀,还有派遣使者进行的祭祀。元朝派遣使者祭祀五岳、四镇、四海、四渎,分东、西、南、北、中五条路线。天下山川的祭祀,《虞书》说:“要对山川进行望祭,对众神进行遍祭。”《周颂》里说:“招来安抚众神。”《周礼·小宗伯》记载:祭祀山川、丘陵、坟衍,都要依据它们各自所在的方位。《王制》规定:凡是小的山川,它的祭祀等级比照伯、子、男的规格。刘向说山川能够孕育万物,产生云雨,降下润泽,种类有数百种,所以地位和伯、子、男相同。那些在诸侯封国内的名山大川,诸侯又自行祭祀,比如楚国祭祀睢水、漳水,晋国祭祀恶池,齐国祭祀配林,都是这种情况。’

秦朝废除了封建制,那么祭祀山川的权力就都掌握在祠官手里了。

从汉、唐一直到宋、元,除了五岳、五镇、四海、四渎的祭祀之外,还有对其他山川的祭祀,不单单是五岳四渎。

城隍的祭祀,不知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先儒认为既然已经有社神了,就不应该再有城隍神。

所以唐代李阳冰在《缙云城隍记》中说,城隍神的祭祀在典章中没有记载,只有吴越地区有。

然而成都的城隍庙,是太和年间李德裕修建的,张说有一篇《祭城隍文》,杜牧有一篇《祭黄州城隍文》,可见并非只有吴越一地这样。

另外,芜湖的城隍庙建于吴赤乌二年,北齐慕容俨、梁朝武陵王祭祀城隍神的事,都被写进史书里,并非只在唐代才有。

宋朝以来,城隍神的祭祀遍布天下,有的被赐予庙名匾额,有的被颁发封爵,甚至还有牵强附会的情况,各自指定一个人作为城隍神的姓名。

像镇江、庆元、宁国、太平、华亭、芜湖等郡邑,都把(当地的城隍)当作纪信,龙兴、赣、袁、江、吉、建昌、临江、南康(等地)都把(当地的城隍)当作灌婴,就是这样的。

汉代的《祭荆州城隍文》说:‘带来和谐并产生万物,辅助上天培育人类。’

张九龄的《祭洪州城隍文》说:‘城隍是(洪州城)的保护神,百姓都依靠(城隍的庇佑)。’

那么前代推崇祭祀的意义就存在了。

如今国家刚刚建立的时候,曾经把太岁、风云、雷、雨、五岳、五镇、四海、四渎以及天下的山川、京都的城隍和天下的城隍,都在京城南边祭祀,祭祀的场所,既不是专门的祭祀之地,又有屋宇而没有坛场,不符合礼仪的要求。

考察唐朝的制度,在立春后的丑日在城东北方向祭祀风神,在立夏后的申日,在城东南方向祭祀雷神和雨神。

以现在的观点来看,天地万物的生长,靠风来吹动,靠雨来滋润,靠雷来触发,阴阳的变化,本来是一气的作用,而分别在不同的时节祭祀,非常违背祭祀的本意。

至于大海、山岳的神灵,它们的气息也是流通畅达的,哪里有什么限制阻隔呢?

现在应该把太岁、风云雷雨等各位天神合在一个坛里祭祀,把岳镇、海渎以及天下的山川、城隍等各位地神合在一个坛里祭祀,春秋两季专门进行祭祀。

皇上听从了他的建议,于是确定在惊蛰、秋分日祭祀太岁诸神,在清明、霜降日祭祀岳渎诸神。

祭坛位于高高的土山上,面向南方,四周有围墙环绕。

天坛高为二尺五寸,方圆二丈五尺,四面都有台阶,向南的台阶有五级,向东、西、北的台阶有三级。

祭祀天神时,太岁、风、云、雷、雨这五位(天神),都面向南方设置神位,都用一头牛作祭品,竹笾和木豆各八个,簠和簋各两个,酒樽三个,丝帛一匹,音乐使用雅乐。

祭祀的礼仪是,祭祀的前一天,皇帝头戴通天冠、身穿绛纱袍,前往天坛视察祭祀所用的牲畜,前往神厨,视察鼎镬、洗涤用具。

到了冬至日的清晨,皇帝的车驾来到举行祭祀的大次(临时休息的大帐篷),皇帝戴着通天冠,穿着绛纱袍,侍仪司官员奏报一切都已准备妥当。

太常卿引导皇帝来到御座前,迎神,协律郎举起指挥用的旗帜,演奏中和之曲。

太常卿上奏说:‘恭敬地准备好(祭祀用品等),请开始祭祀之事。’(太常卿)行再拜之礼,陪祭的官员也都行再拜之礼。

献上帛,举行第一次献酒礼,乐工演奏《保和》之曲。

皇帝走到盥洗的位置,将圭插入腰间,洗手并擦干,取出圭,走到洗爵的位置清洗爵,走到酒尊的位置酌取醴齐,走到风云、雷雨神位前上香,放帛,乐工奏起安和之曲。

祭酒,把酒洒在地上;放下酒杯,趴在地上;拜两次。

接下来再到五岳、五镇、四海、四渎神位前,都像上面的仪式一样进行祭祀。

皇帝开始祭献,第一坛祭献进行到将近一半时,分献官开始行礼,前往盥洗的地方洗手擦脸,到洗爵的地方洗刷酒爵,到酒尊之处舀取酒,到各个神位之前献上布帛、献上酒爵,行两拜之礼。

皇帝初献完毕,礼仪结束后,走到读祝位,跪下,读完祝文,俯身伏地,起身,拜两次,回到原位。

进行亚献之礼,演奏《肃和》之曲。

各个祭坛掌管祭祀的官员将笏板插在腰带间,向祭器中斟酒,太常卿上奏请求(众人)行再拜之礼。

进行终献礼的时候,演奏《凝和之曲》。

各个祭坛掌管祭祀的官员将笏板插在腰带上,向祭器中斟酒,太常卿上奏请求(众人)行再拜之礼。

饮福酒,接受祭肉,太常卿引导皇帝来到饮福受胙的位置,行两次拜礼,跪下,把圭插入腰带(表示恭敬),祭酒,饮福酒,接受祭肉,抽出圭,俯身伏地,起身,再行两次拜礼,回到原来的位置。

分献官、陪祭官都拜了两拜。

撤去祭祀用的笾豆等礼器时,奏乐。

演奏《寿和之曲》。

掌管祭祀的官员各自撤下盛祭品的豆器。

送神乐演奏《豫和》曲,皇帝行再拜之礼,在位的官员也都行再拜之礼。

遥望焚烧祭品的地方,乐队奏响名为《熙和之曲》的乐曲。

太常卿奏请皇帝前往望燎位,读祝官捧着祝文,掌祭官捧着牌位、神位、帛、祭品各自前往燎坛。

燎祭结束后,奏《礼毕》乐曲,返回大的临时休息处。

它的乐章是:迎神的时候唱:“在这个良辰吉日,按照典章的规定献上祭品。太岁尊神,掌管着雷雨风云。明亮的神灵啊,能明察我的内心。(恭敬地)迎候(神灵降临),(虔诚地)迎接(神灵到来),(希望神灵)降临(享用祭品)。”

献上丝帛时,要唱道:“神灵的旗帜降临此处,有着显赫的威严。精诚专一的念头,可以暗中贯通神灵,即使是幽冥和光明的世界也不会违背。筐子里有礼物,东西少而且微薄。神灵啊,请留下来享用祭品。”

初次进献(祭品时)说:“神灵啊,请留步,(我)有进献(的祭品)您一定会接受。在祭祀开始的时候,献上这美酒。早晨的阳光刚刚升起,祥瑞的征兆顺应时节出现。用什么来劝酒呢,就演奏高雅的音乐吧。”

亚献唱:“我们的祭祀是什么,献上这牺牲。于是斟上醴酒,再把酒杯举起献上。盛大众多的样子如同就在眼前,宴饮安乐。希望能略微表达我的心意,与神明相交。”

终献时唱道:“执事恭敬严谨,祭品丰富,用于祭祀。祭祀用的黍稷不香,只是要把心意展现出来。献上这些美酒,完成我平时的祭祀。神灵会来享用祭品,永远欢乐啊。”

撤去祭品时说:春天祈求福佑,秋天报答神灵,都是为了我们的百姓。我们百姓的生活,依赖于你们的神灵。神灵保佑,安宁到来。祭祀结束,神明非常高兴。

送神时唱道:“三次献酒的礼仪结束,演奏九曲的乐章。神与人和谐共处,一起宴饮,一起欢乐。云车风马,灵光闪耀。抬头远望并沉思,那高远空旷的天空是多么遥远啊。”

望着祭火说:“俎豆已经撤去,礼乐已经结束。神灵的云车已经远去,我要追随到哪里去呢?通过仰望(上天)、举行柴燎之祭,希望或许能够使(神灵)感应沟通。气候和顺,年岁丰收,这都是神灵的功劳。”

祭祀地只时,五岳、五镇、四海、四渎并列,面向南方。

依次是钟山、江东、两淮、两浙、江西、湖广、山东、山西、河南、陕西、北平、福建、广东、广西、海南、海北、左右两江山川的神灵,以及京都各府的城隍、外邦山川的神灵,都东西相对。

祭位上都用一头牛犊、一只羊、一头猪,笾和豆各八个,簠和簋各两个,酒樽三个,帛一匹,音乐使用雅乐。

乐章《迎神》说:“吉祥的日子,美好的时辰,祭祀的典礼按规定举行。只有大地之神,众多神灵纷纷呈现。五岳、四镇、四海、四渎、山川、城隍神。在国内包括中国,对外延伸到四方各地。光明伟大的神灵啊,明察我的内心。我在这里等候迎接,来享用这些祭品。”从奠帛以下的仪式都与祭祀太岁诸神相同。

确定翰林院的官制:承旨为正三品官阶,学士为从三品官阶,侍讲学士为正四品官阶,侍读学士为从四品官阶,直学士为正五品官阶,典簿为正七品官阶。

待制是从五品官职,修撰是正六品官职,应奉是正七品官职,编修是正八品官职,典籍是从八品官职。

任命侍读学士朱升为翰林学士,任命陈??、詹同为直学士。

设立河间、长芦、河东、陕西二都转运盐使司,任命周祯为河间、长芦转运使,任命朱珍为河东、陕西转运使。

设置广东、海北盐课提举司,提举为从五品官职,同提举为从六品官职,副提举为从七品官职,吏目(为相关官职)。

裁减统计工作。

广东提举司所管辖的十四个盐场,每年办理食盐四万四千六百三十一引多;海北提举司所管辖的十五个盐场,每年办理食盐二万七千九百二十二引多,每一引的重量是四百斤。

己酉日,扩廓帖木儿的部将知院蔡孟周率领他的部下六十多人、七十多匹马前往崞州投降。

庚戌日,命令都督孙遇仙等十八人祭祀天下的岳镇、海渎之神,每人赐给冠带和两套衣服,十两白金,十五石米。

这一天,皇上穿着皮弁服驾临奉天殿,礼官将香和祝文进呈上来,皇上亲自签上自己的名字,把香和祝文交给使者,百官穿着公服将使者送到中书省,使者随即行香,用黄金制作盒子来存放香和祝文,还有两面黄绮幡,以及白银。

二十五两银子,用来购买祭祀所需的物品,祭祀用的牲畜用牛、羊、猪(太牢),祭祀用的帛按照各方的颜色(青、赤、白、黑、黄)来准备。

祝祷的祭文说:“东岳啊,您的神灵广大无边且充满英灵之气,参与和协助天地的化育之功,处在东方的位置,是五岳中的首位。等到它(龙)吐出微小的云朵,不到一个早晨就能使天下降雨。滋润庄稼,使百姓得以生存,功绩流传于世。历代的帝王,都重视祭祀的典制,有的亲自前来举行祭祀,有的派遣使者来表达诚意。我承受天命,开创宏伟的基业,按照礼仪应当进行祭祀。如今国家治理尚未完备,新归附的民众还没有安抚,(朕)有时在朝中谋划治国之策,有时外出视察军队,因此派遣使者,来表明朕的心意,希望神灵明察。”

西岳华山说:“我的神气与西方的金石之气相通,位于西方的兑位,高峻地屹立在那里,能生产万物,养育百姓,功德泽被人间。”

南岳衡山说:“圣明的祝融等山峰,镇住南方大地,高大峻拔,德行与南方相配,滋长万物养育百姓,功绩泽被世间。”

北岳(山神)说:“只有神灵能镇守并州,监临代地,屹立于北方,主宰阴阳的始终(交替),美德显着且由来已久,养育百姓,使物产丰盛,功绩覆盖天下。”

中岳神说:“神灵啊,嵩山是您长久居住之所,它彰显着这中央之区。中岳嵩山,五岳为依,群山环绕,养育百姓,孕育万物,功劳遍及天下。”

东海说:“只有您这位神灵使百川归宗,涵育深广。神灵汇聚于北方之德,润泽繁衍东方之宗族,滋养万物、养育百姓,功绩泽被世间。”

西海说:“神灵汇聚于此,这里路途遥远,水德深厚广大,润泽延伸到西方,滋养万物、养育百姓,功绩泽被世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