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氏集团总部大厦的顶层会议室内,晨光透过整面的落地窗,为红木会议桌镀上一层暖金色的光泽。杨潇坐在主位,面前摆放着最新一季度的财报。数字是亮眼的:集团总营收同比增长百分之三十五,净利润增长百分之二十八,股价在半年内攀升了百分之四十。然而,他的目光却久久停留在另一份文件上——企业社会责任报告。
杨总,这个季度的业绩再创新高。财务总监推了推眼镜,难掩兴奋之色,特别是新能源板块,市场份额已经跃居行业前三。
会议室里响起一阵轻微的赞叹声。在座的高管们个个神采飞扬,这个曾经在赵天宇事件中遭受重创的商业帝国,在杨潇的带领下不仅恢复了元气,更攀上了新的高峰。
杨潇轻轻放下财报,拿起另一份文件:业绩确实令人欣慰,但今天我更想听听cSR项目的进展。
会议室的气氛顿时变得有些微妙。几位元老级高管交换着眼神,市场部总监清了清嗓子:杨总,cSR项目投入确实带来了良好的社会反响,但如果把这部分资金投入到业务扩张中,我们的业绩增长可能会更加惊人。
杨潇的目光扫过在场众人,最后落在说话的市场总监身上:李总,你认为企业的价值应该用什么来衡量?
当然是利润和市场份额...李总监脱口而出,但在杨潇的注视下,声音渐渐低了下去。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想请大家看一段视频。杨潇示意助理播放准备好的资料。
屏幕上出现了一个偏远的山村小学。孩子们在破旧的教室里上课,桌椅残破,黑板斑驳。接着画面一转,杨氏集团捐建的新校舍拔地而起,明亮的教室里,孩子们正在使用集团捐赠的电脑学习。最后定格在一个小女孩的笑脸上,她举着作业本,上面写着:我长大了也要帮助别人。
会议室里一片寂静。
这是我上周去考察时拍摄的。杨潇的声音平静而有力,这个女孩叫小花,父母都在外地打工。她说,这是她第一次用上电脑,第一次知道外面的世界有多大。
他站起身,走到窗前,俯瞰着脚下繁华的城市:我流落街头的时候,曾经在桥洞下住过半个月。那时候我深深体会到,一个企业的价值,不仅在于它能创造多少利润,更在于它能为这个社会带来多少温暖。
阳光在他身上投下长长的影子,会议室里鸦雀无声。
从今天起,杨氏集团要开启新一轮改革。杨潇转身,目光坚定,我们要做的,不仅是商业上的成功者,更要成为社会责任的践行者。
他宣布了一系列重大决策:将集团年利润的百分之五专门用于公益事业;在所有子公司推行绿色生产标准;建立员工志愿服务制度,每位员工每年享有五天的带薪公益假...
这些决定在商界引起了巨大震动。当晚的财经新闻中,多位评论员对杨氏集团的做法表示质疑。将大笔资金投入不能立即产生效益的领域,这是否会影响股东利益?一位分析师在电视上直言不讳。
然而,杨潇的决策很快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周后,在杨氏集团与德国某知名企业的合作签约仪式上,德方代表施耐德先生特意提到:我们选择杨氏集团,不仅因为你们的商业实力,更因为你们的社会责任感。在德国,我们相信,一个重视社会责任的企业,必定是值得信赖的合作伙伴。
这番话被媒体报道后,杨氏集团的股价不跌反升。更让人惊喜的是,多家国际环保组织主动联系,希望与杨氏集团在新能源项目上合作。
看来,商道与仁心并不矛盾。在月度总结会上,杨潇对高管们说。
但真正的考验还在后面。新能源项目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短期内难以盈利。董事会里反对的声音越来越大,甚至有人暗中联系股东,试图阻止项目的推进。
这天深夜,杨潇还在办公室研究项目方案。林倩端着宵夜推门进来,看到他紧锁的眉头,轻声问:遇到难题了?
杨潇把反对意见说了出来,叹了口气:有时候我在想,是不是我太理想主义了。
林倩走到他身边,握住他的手:记得你曾经告诉我,真正的商业智慧不是计较一时得失,而是看到长远价值。新能源是未来的方向,社会责任是企业的根本。我相信你的判断。
她拿起桌上的一份文件:而且,你看这个。
那是基金会最新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百分之七十的消费者更愿意选择重视社会责任的企业的产品。民心所向,这就是最大的商机。林倩微笑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