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印度的教育公益组织代表拉吉夫先生也挤上前来:“林女士,我们对您的技能培训模式很感兴趣。在印度,我们也有很多女性需要这样的帮助。”
杨潇一直站在不远处,默默关注着妻子。看到林倩用流利的英语与各国代表交流,自信从容地应对各种问题,他的心中充满了骄傲。这时,论坛主席安德森先生走到他身边:
“杨先生,您的夫人真是令人敬佩。她不仅有着感人的故事,更有着卓越的领导才能和国际视野。”
杨潇微笑着点头:“她一直都是这么优秀。我很庆幸能够见证她的成长。”
茶歇结束后是圆桌论坛环节。林倩与其他五位国际知名的公益领袖一起,就“公益创新与可持续发展”展开讨论。她不仅分享了基金会的成功经验,也坦诚地谈到了遇到的困难和挑战。
“最大的挑战是如何让受助者真正实现自立。”林倩说,“我们发现,单纯的经济援助往往不能解决根本问题。重要的是要帮助他们建立自信,掌握技能。”
来自巴西的代表提问:“林女士,在帮助性工作者转行这个敏感问题上,你们是如何取得突破的?”
林倩从容应答:“关键在于理解和尊重。我们不去评判她们的过去,而是帮助她们看到未来的可能性。同时,我们也会邀请已经成功转行的姐妹来分享经验,因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她的回答赢得了在场专家的普遍认同。日本的一位公益研究专家在笔记本上认真记录着,不时点头表示赞同。
圆桌论坛结束后,林倩应邀接受了多家国际媒体的采访。在接受采访时,记者问她:“林女士,您认为中国公益事业在国际舞台上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林倩稍作思考,认真地回答:“中国有着悠久的慈善传统和丰富的公益实践经验。我们愿意与国际社会分享这些经验和智慧,同时也虚心向其他国家学习。在全球化的今天,公益事业更需要跨国界、跨文化的合作。”
她的回答既展现了中国公益人的自信,也表达了开放合作的态度,给记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当晚,论坛主办方举行了隆重的晚宴。林倩因为孕期疲劳,本打算提前离场,但多位国际公益领袖都希望能与她深入交流,于是她在杨潇的陪伴下留了下来。
在晚宴上,非洲妇女儿童基金会的负责人玛利亚女士与林倩相谈甚欢。当得知林倩的基金会正在开展助产士培训项目时,玛利亚立即表示希望合作:“在非洲很多地区,孕产妇死亡率仍然很高。你们的经验对我们非常宝贵。”
“我们很乐意分享。”林倩真诚地说,“如果可以,我们还可以派专家去非洲进行实地指导。”
晚宴进行到一半时,论坛主席安德森先生宣布了一个特别环节——向林倩颁发“国际公益创新奖”。这个意外之喜让林倩惊喜不已。
在获奖感言中,她动情地说:“这个奖项不属于我个人,它属于所有在公益道路上默默奉献的人们,属于每一个相信爱可以改变世界的人。特别要感谢我的丈夫杨潇,是他让我相信,每个人都有无限的可能。”
她转向杨潇,两人相视一笑,所有的爱与理解都在这一眼中。台下响起了热烈的掌声,不少人为这对夫妻的深情所感动。
晚宴结束后,林倩虽然疲惫,但精神依然振奋。在回酒店的路上,她靠在杨潇肩头,轻声说:“今天,我好像完成了一次蜕变。”
杨潇轻轻拥着她:“你一直都是这么优秀,只是今天让全世界都看到了。”
车窗外,上海的夜景美得如同星河。林倩抚摸着孕肚,感受着新生命的悸动。她突然想到,等孩子长大后,她要告诉孩子:每个人都有改变世界的力量,重要的是要勇敢地发出自己的声音。
第二天,多家国际媒体都报道了林倩的演讲。《华尔街日报》的标题是《中国公益新星:从受助者到国际公益领袖》;bbc的报道称她“代表了中国新一代公益人的形象”;《时代周刊》则评价她的演讲“充满人性的温度与智慧的力量”。
而在国内,林倩的故事更是激励了无数人。很多年轻人在社交媒体上留言,说从她身上看到了梦想的力量。
一周后,基金会收到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合作邀请。更让人惊喜的是,国际公益联盟的筹备工作也正式启动,林倩被推选为筹备委员会副主席。
站在基金会办公室的窗前,林倩望着窗外车水马龙的街道,心中充满了感慨。从那个在夜场强颜欢笑的女孩,到今天在国际舞台上自信演讲的公益领袖,这一路走来,她最感激的是始终没有放弃善良的自己。
杨潇从身后轻轻拥住她:“在想什么?”
“在想,人生的奇妙。”林倩靠在他怀里,“如果那天晚上我没有帮助你,现在的我们会在哪里?”
“我们注定会相遇。”杨潇温柔地说,“因为善良的人终会相逢。”
夕阳的余晖为两人镀上了金色的轮廓。在这个平凡而又不平凡的傍晚,林倩知道,她的人生已经翻开了全新的篇章。而她的故事,正在激励着更多人相信:无论出身如何,只要心怀善意,每个人都可以成为照亮世界的那束光。
世界舞台上的中国声音,因为真实而动人,因为善良而有力。而这,仅仅是个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