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舱的自动门在林默身后轻轻合上,发出几乎不可闻的气密声。他站在走廊上,第一次感到基地的空调如此寒冷,仿佛能穿透他刚刚痊愈的肌肤,直抵骨髓。
没有了“真言回响”的屏障,世界变得嘈杂而赤裸。
远处工作人员的低语、仪器运转的嗡鸣、甚至自己的心跳声,都毫无过滤地涌入耳中。这种感官上的“过敏”仅仅是最表层的改变。更深层的,是那种内在的“空洞感”——就像一直依赖的第六感突然被剥夺,使他成为了自己生命中的陌生人。
康复训练室里,林默站在最简单的平衡器械前。曾经,他能在扭曲的规则副本中保持心智清明,如今却险些在一条窄木上失去平衡。物理治疗师给出的评价是“肌群协调性有待恢复”,但林默知道,问题不在肌肉,而在于失去了那种对自身与周遭环境关系的、近乎本能的“知悉”。
他的头痛并未完全消失,只是性质变了。过去是过度使用能力带来的撕裂性剧痛,如今则是一种隐隐的、持续的钝痛,像某种重要部分被切除后留下的幻肢痛。大脑在徒劳地寻找那条不再存在的神经通路。
他开始学习用最原始的方式观察人:微表情、肢体语言的细微变化、语调的起伏。过去,他依赖“真言回响”的直接感知,几乎能“听”到谎言和隐藏的情绪。现在,他必须像个初出茅庐的心理咨询师,重新拾起那些书本上的知识,艰难地解读着每一张面孔背后的故事。
他发现,失去了那份“神性”的洞察力后,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反而变得具体而可以度量。这份认知让他感到一种奇异的平静——他终于和其他人站在了同一层面,尽管这个层面如此脆弱,如此……平庸。
肖雅的困境则更为彻底。
她坐在数据屏幕前,曾经那些如臂使指的信息流,现在成了一堆杂乱无章的符号。她的“推演回响”曾让她能在脑海中构建庞大的动态模型,预判数步乃至数十步后的可能。如今,她的思维像是被套上了厚重的枷锁,每一步逻辑推演都变得滞涩费力。
一份关于资源分配的简单报告,她读了整整三遍才理清头绪。过去瞬息可解的优化问题,现在需要借助纸笔和基础算法工具,耗费数小时才能得出一个远非最优的解。
挫败感如潮水般涌来,几乎让她窒息。她摔过笔,对着屏幕低吼,甚至有一次在极度沮丧中,将满桌的资料全部扫到地上。然后,她会沉默地、一件件地捡起来,眼眶通红却流不出泪。
邵博士来看她,没有安慰,只是递给她一叠手稿。“这是‘奇点’事件前,几个前沿数学理论的猜想。当时你觉得太过基础,没时间看。现在,也许可以看看。”
肖雅愣了片刻,接过手稿。她明白了邵博士的用意——从最纯粹、最基础的理论重新开始,绕开那些被“回响”能力“惯坏”的思维捷径,重建她的认知大厦。
过程痛苦而缓慢。她像一个小学生,一点点重新学习如何不依赖直觉,仅凭严谨的逻辑和公理去理解世界。某些瞬间,当她终于靠自己解开一个复杂的方程,那种微弱的成就感,竟比过去轻易洞察规则奥秘时,更让她感到踏实。
零的苏醒是静默的。
某个清晨,医疗舱的监测仪显示她的脑波活动恢复了正常节律。她睁开眼,眼神清澈,却空茫。她记得自己的名字,记得林默、肖雅、秦武,记得“深渊回响”和那场最终决战。但那些记忆像是隔着一层毛玻璃,失去了情感的温度和身体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