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者”基地最深处的战略分析室内,空气凝重得仿佛能拧出水来。中央的全息星图被放大,那由淡蓝色能量流向勾勒出的“破碎之环”悬浮于空中,缓慢旋转,其上的每一个猩红节点都像是一道尚未愈合的伤疤,无声地诉说着过往的惨烈。然而,此刻所有人的目光,都死死地锁定在环结构那绝对的几何中心——那个由钥匙部件共鸣数据强行“显影”出来的、在常规探测下完全隐形的“点”上。
它被临时命名为“环心”。
“坐标确认,”邵博士的声音干涩,她调出全球地理信息系统进行叠加比对,“纬度:0°0 N,经度:……150°0 w。”她顿了顿,抬起头,眼中是无法置信的神色,“定位点在太平洋中部,国际日期变更线附近。但……根据所有现存的海图、卫星遥感数据、乃至近一个世纪的海床扫描记录……那里什么都没有。”
她放大了那片区域的实时卫星图像——深蓝色的广阔洋面,除了偶尔的白头浪,空无一物。没有岛屿,没有暗礁,甚至连一个值得标注的海底山脊都没有。那是一片彻头彻尾的、平均深度超过四千米的深海荒漠。
“什么都没有?”林默重复了一遍,语气中没有疑问,只有冰冷的确认。他走近星图,手指虚点在那个代表着“环心”的微小光点上,“‘基石’一号机的常规扫描呢?”
“零反应,”肖雅接口,她已经重新坐回控制台前,脸色依旧苍白,但眼神锐利,“能量读数背景级,空间曲率正常,引力场无异常。在我们已知的所有物理维度上,那里就是一片虚空,是地球上最‘干净’的地方之一。”
“但钥匙‘看’到了它。”零的声音很轻,却像一块投入死水潭的石子,激起层层涟漪。她怀中的三件钥匙部件依旧散发着那微弱的、固执的光芒,如同夜航中指向未知彼岸的灯塔。“它们的感觉……很确定。那里有东西。不是‘没有’,而是‘隐藏’。”
“隐藏……”林默咀嚼着这个词,目光扫过星图上那个破碎的巨环和中央虚无的点,“一个破碎的系统,一个隐藏的核心。这绝非自然形成。”
“绝对不可能。”邵博士斩钉截铁,“这个环状结构本身就已经违背了已知的科学规律。而一个在常规探测下完全隐形,却能引动钥匙共鸣的‘点’……这超出了我们目前对物质、能量乃至空间本身的理解范畴。”她调出钥匙共鸣数据的频谱分析图,复杂的波形图上,在对应于环心坐标的频率段,出现了一个极其尖锐、极其异常的峰值,“看这个信号特征,它不是稳定的能量源,更像是一种……持续性的、高度有序的‘空间结构振动’或者……‘规则扭曲’。”
“规则扭曲?”肖雅敏锐地捕捉到这个词,“就像‘回廊’副本里的那些规则?”
“规模可能完全不同,但本质或许有相似之处。”邵博士神情凝重,“如果‘环心’是一个持续扭曲了局部物理规则的区域,那么它对我们‘隐形’就说得通了。我们的探测手段,无论是电磁波、引力波还是中微子,都基于我们熟知的物理规则。如果那里的规则本身被修改了,我们的探测器就像用尺子去测量一团迷雾,自然得不到任何有效数据。”
“钥匙能‘看’到,是因为它们的力量层级,可能部分超越了常规物理规则的束缚?”林默推测。
“这是目前最合理的解释。”邵博士点头,“钥匙,很可能与这个‘破碎之环’系统同源,或者至少是同一‘层级’的造物。所以它们能感知到规则扭曲本身产生的‘涟漪’。”
分析室内陷入了短暂的沉默。这个推论意味着,他们面对的不仅仅是一个能量异常点,而可能是一个改变了现实法则的“奇点”。
“我们需要更直接的证据。”林默最终打破了沉默,“派遣最高规格的无人探测单元,携带所有我们能想到的、包括一些基于‘回廊’技术逆向工程的原型传感器,前往坐标点进行抵近侦察。”
命令被迅速下达。一架经过特殊改装、代号“深潜者”的高空长航时无人机从最近的同盟基地紧急起飞,它的腹部加装了厚重的防护层和一套集合了“守望者”与“异策部”最新技术的多功能传感阵列,其中包括一个微缩版的、基于“记忆泪滴”原理的精神波动探测器和一个小型的、试图模仿“共鸣音叉”工作的谐波共振扫描仪。
无人机以超高空巡航姿态,悄无声息地逼近目标坐标。基地分析室内,所有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紧盯着传回的数据流。
最初的一段航程,一切正常。蔚蓝的太平洋在下方无尽延伸,传感器读数平稳得令人窒息。
当无人机最终精确飞抵坐标点上空时,控制台上的数个屏幕,几乎在同一瞬间爆发出刺耳的警报和狂乱的数据刷新!
光学传感器拍摄到的画面开始出现剧烈的、非透镜畸变所能解释的扭曲和色散,下方的海面不再是连贯的蓝色,而是破碎成无数闪烁的、如同破碎玻璃般的色块,其间夹杂着无法形容的、仿佛来自另一个维度的诡异色彩。
雷达和激光测距仪彻底失效,返回的信号杂乱无章,无法形成任何有效的距离或形状信息,仿佛信号在传播过程中被某种力量彻底搅碎。
引力梯度仪记录到瞬间的、毫无规律的剧烈波动,仿佛有什么质量巨大的物体在下方瞬间出现又消失。
温度传感器读数在绝对零度与数千摄氏度之间疯狂跳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