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的灯光被刻意调暗,只有中央的全息星图在幽幽发光,仿佛一片微缩的、布满伤痕的宇宙。
距离向全球安全理事会提交报告已过去三天,回应尚未到来,空气中弥漫着一种悬而未决的焦灼。但“守望者”内部的工作并未停歇,尤其是在“基石”一号机持续稳定运行,源源不断将数据传回之后。
肖雅的身体恢复了一些,已经可以离开轮椅,在旁人的搀扶下进行短时间活动。但她大部分时间依然坐在控制台前,屏幕上流淌着从一号机传回的、经过初步处理的全球能量流数据。这些数据不再像以前那样杂乱无章,如同浑浊的洪水,而是被“基石”的力量梳理过,显露出某种隐约的脉络。
邵博士则带领团队,正在尝试将“基石”的数据流与之前收集的、来自“丰饶之森”、“遗忘之湖”乃至更早的“诡校”、“无限商场”等副本的残余能量签名进行交叉比对。这是一个庞大而精细的工程,旨在找出不同异常事件之间可能存在的内在联系。
林默站在星图旁,目光沉静。他没有催促,只是静静地等待着。信任团队的专业,是他此刻唯一能做的,也是必须做的。
零坐在一个安静的角落,膝上放着那三件钥匙部件——黯淡的“记忆泪滴”、恢复生机的“生命种子”、以及沉默的“共鸣音叉”。她并非在试图激活它们,而是轻轻抚摸着,仿佛在与老友低语,感受着它们与这个世界之间那微乎其微,却始终存在的联系。
突然,邵博士控制台上响起一阵不同于寻常数据提示音的、短促而尖锐的蜂鸣。
“博士!”一名年轻的研究员声音带着难以置信的颤抖,“您来看这个!交叉比对模型……出现了一个……一个模式!”
所有人的目光瞬间被吸引过去。邵博士几步走到控制台前,肖雅也立刻操控轮椅转向那边。
林默的心微微一紧,走了过去。
屏幕上,原本散乱分布在全球各处的、已被记录和未被完全证实的异常能量节点标记,正在被一条条由算法自动生成的、淡蓝色的能量流向线连接起来。这些线条起初杂乱无章,但随着数据不断输入和模型的自我修正,它们开始……收拢,环绕。
“这不可能……”邵博士喃喃自语,手指飞快地在控制台上操作,调出原始数据流,确认算法的有效性,“模型参数正确,数据源可靠……这不是误差。”
只见屏幕上,那些代表着混乱与侵蚀源头的猩红标记,连同一些能量反应较弱、但性质相似的黄色标记,正被一个巨大的、由淡蓝色能量流向勾勒出的……圆环……所串联起来。
不,不是一个完美的圆环。
它是一个巨大的、断裂的、布满缺口和扭曲的环形结构。仿佛一个无比巨大的手镯,被粗暴地砸碎,碎片散落在全球,但依稀还能辨认出它最初的轮廓。环形的某些部分能量流向密集而清晰,如同动脉;有些部分则稀疏断续,仿佛毛细血管断裂;更有几处巨大的缺口,那里没有任何标记,只有一片令人不安的空白,仿佛环体在那里被彻底撕碎、湮灭。
“‘基石’一号机的稳定场,就像在一池浑水中投入了一颗明矾,”肖雅盯着屏幕,语速极快,眼中闪烁着推演时的锐光,“它让水中的悬浮物沉降,使得水下的结构显现出来。我们之前看到的节点是孤立的‘悬浮物’,而现在……我们看到了承载这些‘悬浮物’的……‘容器’的骨架!”
“一个环?”林默的声音低沉,带着深深的困惑与警惕,“为什么是一个环?这是什么原理?”
“不知道。”邵博士摇头,眉头紧锁,“这不符合任何已知的地质结构、能量场分布或者天文现象。地球的地脉能量流虽然有成网的趋势,但绝无可能自然形成如此……规整,即便是破碎的规整,的环形结构。”
她放大星图,指着环上几个关键的、能量异常强烈的猩红节点:“看这里,‘丰饶之森’、‘遗忘之湖’……还有我们刚刚监测到的那个超高能级节点……它们都恰好位于这个环形结构的几个关键‘折点’或‘断裂带’上。这绝非巧合!”
就在这时,角落里的零忽然轻轻“咦”了一声。
众人回头,只见零手中的三件钥匙部件,不知何时,竟然同时散发出极其微弱的、几乎肉眼难辨的光芒。“记忆泪滴”泛起一丝乳白光晕,“生命种子”透出点点绿芒,“共鸣音叉”则荡漾着无形的波纹。
它们没有发出声音,也没有强烈的能量波动,但一种低沉的、仿佛来自大地深处的嗡鸣感,却悄然在实验室里弥漫开来,与屏幕上那个破碎的环形结构产生了某种难以言喻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