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石”计划的启动,如同一台精密的战争机器被按下了启动钮,整个基地,乃至背后开始联动起来的全球资源,都开始围绕着这个前所未有的宏伟目标高速运转起来。最初的振奋与决心,在投入到具体而微的工程现实后,很快便遭遇了第一道,也是至关重要的一道铜墙铁壁——材料。
中央实验室的灯光冰冷而明亮,映照着肖雅略显苍白的脸庞。她面前的全息工作台上,悬浮着“基石”装置核心能量导流单元的最新设计图,其结构之复杂、对能量通量与稳定性的要求之苛刻,远超人类现有任何航天器或能量武器的核心部件。旁边并列展示的,是邵博士团队根据设计要求,筛选出的地球上已知性能最优异的几种候选材料的数据面板。
高纯度人造金刚石、经过纳米级编织的碳纤维复合材料、最新一代的超导合金、乃至实验室环境下才能制备的金属玻璃……这些代表着人类材料学顶峰成就的物质,其各项参数在“基石”装置那令人绝望的性能指标面前,无一例外地亮起了刺眼的红灯。
“能量通量阈值过低,”肖雅的声音带着连续工作后的沙哑,她指着数据流中不断跳动的红色警告,“在模拟运行中,当节点能量波动达到峰值,或者遭遇中等强度的深渊能量冲击时,现有的最佳导能材料也会在千分之一秒内因过载而晶格崩解,或者产生不可逆的性能衰减。”
她切换画面,展示了一段模拟动画:代表能量的炽热洪流涌入一个由超导合金构成的微型通道,起初尚能平稳传导,但随着能量级别的提升,通道迅速变得通红,继而如同被无形之力揉捏般扭曲、熔化,最终化作一滩毫无用处的金属熔渣。
“这还仅仅是能量传导问题。”肖雅揉了揉眉心,继续道,“‘基石’装置需要长期、不间断地维持一个高度稳定的谐波场,这就要求其核心结构材料具备近乎完美的形态稳定性和能量惰性。任何微小的热胀冷缩、内部应力变化,或者与环境中的游离能量(包括背景辐射)产生交互,都会导致谐波场频率漂移,轻则降低稳定效果,重则可能引发能量反冲,自身炸毁。”
秦武抱着手臂站在一旁,眉头紧锁。他不懂那些复杂的数据和公式,但他看得懂模拟动画中那不堪一击的失败场景。“也就是说,我们想造个足够坚固的盾牌,但手头最好的铁,连稍微重点的锤子都扛不住?”他的比喻简单粗暴,却直指核心。
邵博士点了点头,脸上是化不开的凝重。“正是如此。我们设计的‘基石’,是要扎根在星球能量脉络的关键穴位上,承受的是地脉本身时而温顺、时而狂暴的‘血压’,以及来自深渊的、带着强烈侵蚀性的恶意冲击。它对材料的要求,不仅仅是‘优秀’,而是‘绝对’——绝对的导能效率、绝对的能量耐受、绝对的结构稳定。遗憾的是,以地球文明目前的科技树,我们点出来的材料学技能,还远远达不到这个‘绝对’的标准。”
实验室里陷入一片沉寂,只有设备散热风扇的嗡鸣声格外清晰。雄心勃勃的计划,在第一步就遇到了看似无法逾越的障碍。没有合适的材料,“基石”就永远只是一张精美的蓝图,一个空中楼阁。
林默沉默地注视着全息图上那不断失败的材料模拟,他的“真言回响”并未启动,但一种基于逻辑和现状的冰冷判断,比任何直觉都更清晰地告诉他问题的严重性。这不是靠意志力或者战术安排能够解决的困难。这是基础科学层面的代差。
“我们……能不能想办法优化设计?降低对材料的要求?”一位来自“异策部”的年轻工程师试探性地提出,他显然不愿接受这个残酷的现实。
肖雅立刻摇头,语气斩钉截铁:“不可能。能量通量和场稳定性是‘基石’功能的基石本身,任何降低标准的妥协,都会导致装置效能大幅下降,甚至失效。一个不稳定的‘基石’,非但无法保护节点,反而可能成为一个新的能量扰动源,加剧节点的不稳定性,后果不堪设想。这就像试图用一根吸管去疏导洪水,毫无意义。”
她的话堵死了任何取巧的可能性。问题又回到了原点——材料。
就在压抑的气氛几乎要凝固的时候,肖雅的目光再次投向了工作台一角,那里存储着从“编织者”遗迹下载回来的、尚未完全破译的海量数据流。她脑海中闪过在雨林遗迹中看到的景象:那些构成遗迹主体的、非金非石、却能完美承载和引导庞大星球能量的奇异物质;那些在修复节点时,自行从遗迹深处输送过来的、闪烁着柔和光芒的修复单元所使用的材料。
一个大胆的、近乎异想天开的念头,如同黑暗中划过的闪电,骤然照亮了她的思绪。
“或许……”肖雅的声音不高,却瞬间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她抬起头,眼中重新燃起那种属于顶尖科学家的、混合着探索欲和挑战精神的光芒。“我们不应该只局限于在地球现有的元素周期表和材料体系里寻找答案。”
她走到主控台前,快速调出了“编织者”遗迹的物质分析报告,尽管数据残缺不全,但其展现出的部分物理特性,已经足以让任何材料学家瞠目结舌。
“大家看,‘编织者’遗迹所使用的材料,其能量导率是我们最佳超导合金的数百倍,而且在承受我们无法想象的能量冲击时,其结构稳定性几乎没有变化。它似乎能主动适应能量波动,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修复’自身的微观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