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这时,演习导演组植入了突发状况——模拟的“空间裂缝”核心区域突然发生不可预测的能量湍流,原本稳定的能量体变得狂躁且无序,同时释放出强力的精神干扰波,并伴随着小范围的空间结构扭曲(通过全息投影和实景特效模拟)。
这一变化,瞬间打乱了两方的节奏。
在A、c区域,“异策部”的标准化流程遇到了挑战。无人机在精神干扰下部分失控,数据传输出现延迟和乱码。面对行动轨迹变得毫无规律、甚至能短距离“闪烁”的能量体,标准火力网的效果大打折扣。士兵们虽然依靠严格的训练和纪律性保持着阵型,但应对明显吃力,推进速度骤降,甚至出现了小范围的“伤亡”判定。
高震在指挥车内,脸色凝重,一连串命令发出:“启动备用通讯协议!切换至抗干扰模式!所有单位收缩防线,优先稳固!净化小组,尝试使用范围中和武器!”他的应对依旧标准且正确,但显得有些被动。
而在b、d区域,以及作为试金石的E区,“守望者”们虽然也受到了影响,但反应更为迅速和……“非常规”。
莉娜在精神干扰袭来的瞬间就闷哼一声,但她强行稳定住心神,高声示警:“是范围精神冲击!强度七级,带有混乱效果!所有人集中精神,回忆锚点事物!”她自己则迅速与队伍中另一位具备微弱精神屏障能力的队员建立连接,共同抵御。
阿杰发现能量冲击对狂躁的能量体效果减弱后,立刻改变策略,不再追求一击毙命,而是利用能量爆发制造噪音、扬起尘土,干扰能量体的“感知”,为队友创造机会。
马克的危险感知在空间扭曲下变得更加模糊,但他将其与莉娜的精神扫描数据结合,反而大致勾勒出了扭曲区域的边界和能量流动的混乱“脉络”,指引小队避开最危险的区域。
在E区,一支“守望者”小队与一支“异策部”班组不期而遇。面对突然从扭曲空间中涌出的、数量远超预期的强化能量体,双方出现了短暂的配合失误。“异策部”班组习惯性地试图建立稳固火力点,而“守望者”小队则本能地想要机动迂回。
“听我指挥!”关键时刻,现场级别最高的“异策部”一名中尉接过临时指挥权,但他对“守望者”的能力特点和作战习惯并不完全了解,指令难免滞涩。
“让我们来处理正面佯攻!”雷毅的声音通过共享频道插入,带着不容置疑的冷静,“你们的火力,请覆盖三点钟方向那片废墟,我怀疑那里是它们的能量节点!”
“异策部”中尉只犹豫了一瞬,基于对当前不利战局的判断,他选择了相信。“火力组,覆盖三点钟方向废墟!其他人,掩护守望者同志!”
这一次的协作,虽然起初生涩,却迅速产生了效果。“守望者”们利用其机动性和特殊能力吸引了大部分能量体的注意,而“异策部”精准猛烈的覆盖火力,成功摧毁了那个隐藏的能量节点,瞬间削弱了能量体群的强度。
---
演习结束的哨声响起时,模拟裂缝已被成功稳定。
统计结果很快出来:“异策部”在清除常规能量体和标准流程执行上效率更高,正面作战能力评分领先;“守望者”则在应对突发异常状况、非标准环境适应性和特殊威胁处理上优势明显,尤其是在精神干扰和空间扭曲环境下的生存与应变能力评分更高。双方在E区的后期协作,虽然磕绊,但被导演组评定为“展现了互补的巨大潜力”。
复盘会议上,气氛不再像最初那样泾渭分明。
高震上校首先发言,他的语气比之前缓和了许多:“林指挥官,各位同仁。我必须承认,贵方在应对‘非标准’威胁时的灵活性和对潜在危险的敏锐直觉,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也暴露了我部在极端异常环境下的某些短板。我们的装备和训练,似乎过于侧重‘已知’了。”
林默微笑着回应:“高上校过谦了。贵部强大的正面作战能力、严谨的纪律性和完善的后勤体系,正是我们所欠缺的。在面对许多实体化、规模化的威胁时,贵部的模式无疑更具效率。”
邵博士推了推眼镜,切入技术层面:“数据显示,我们的感知方式各有优劣。贵部的仪器在精度、范围和稳定性上占优;而我们的成员,在某些‘模糊’领域,如图像识别、直觉预警方面,有仪器难以替代的敏感性。或许,我们可以探讨建立一种数据融合机制?”
肖雅也补充道:“战术上也是如此。标准流程确保基础战力,而弹性应对处理意外。如果能在指挥层级实现更好的理解和协同,我们的整体应对能力将会显着提升。”
高震认真地听着,不时点头。最后,他站起身,向林默伸出了手:“林指挥官,这次演习,意义重大。我们看到了不同于军队体系的另一种可能性,也意识到了合作的必要性。我期待下一次联合训练,以及……更深入的情报共享与技术交流。”
林默握住他的手,用力晃了晃:“同样期待,高上校。守护这个世界,需要每一种力量。”
当“异策部”的运输机引擎再次轰鸣,消失在暮色中时,“守望者之家”仿佛又恢复了往日的节奏。但某种东西已经悄然改变。隔阂依然存在,理念的差异也不会瞬间消失,但一座理解的桥梁已经开始搭建。信任,在一次次的战术碰撞、能力互补和坦诚交流中,如同溪流浸润土壤,缓慢而坚定地滋生、加深。他们知道,未来的道路依然布满未知,但至少,他们不再是孤军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