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寒门崛起我靠科技颠覆历史 > 第145章 盐铁新政,民心所向

第145章 盐铁新政,民心所向(1 / 2)

陈墨将《传灯录》合上时,指尖在封皮停留了一瞬。那枚银簪仍插在纸页之间,寒光未褪。他没有收回,而是转身走向密室深处的铁案。案上摊着一卷新拟的政令草稿,墨迹未干,边角已被反复修改,纸面微皱。

他提笔,在“盐税减半”四字下重重划了一道红线,又在旁批注:“非暂减,为永制。”随即翻至下页,盯着“冶铁许可”条目良久,终于写下:“凡具匠籍者,经技枢院考较工法、材料合规,可申领铁坊执照,官府不得阻挠。”

门外传来脚步声,轻而稳,是林文远。他推门而入,手中捧着一份名录,神情肃然:“七人已按您所令,将《传灯录》中涉及农具、炉具的条目尽数梳理,共得三十七项可立即普惠之术。”

陈墨点头,将草稿推至他面前:“拿去,召集其余六人,今夜之前,按‘三限三保’原则补全细则。限产量,防滥造;限资质,保安全;限交易,防走私。保工匠授徒有津贴,保农户购铁具享低价,保商路运输免税三载。”

林文远低头看稿,眉头微动:“若开放冶铁,旧坊主必惧竞争,恐生动荡。”

“动荡从不来自变革,而来自不公。”陈墨声音不高,却字字清晰,“他们垄断铁器三十年,售价翻倍,农人用钝犁耕硬土,牛累死,人饿死。现在,我们要让铁具如竹席般铺进千家万户。”

林文远沉默片刻,躬身领命。临出门前,他低声问:“碑文可要润色?幕僚已拟好一稿。”

“不必。”陈墨摇头,“让你们七人来写。每一条新政后,注明‘何人创、何人改、何人验’。百姓不识大道理,但认得出谁真正为他们动了心思。”

林文远走后,陈墨独自立于案前,取出李青萝留下的银簪,轻轻摩挲簪尾。那上面刻着极细的《黄帝内经》残句,如今已被磨得模糊。他将其插入草案末页,压住一行小字:“凡举报官吏克扣惠民款者,赏银十两,匿名可投技枢院夜箱。”

次日清晨,府衙前广场已聚满人。

消息传得极快——陈氏宣布盐税减半,铁器开放民间铸造,农户换犁具可享半价补贴。起初有人不信,以为是诱民入局的权术,直到林文远率六学子当众拆解一台旧式曲辕犁,再组装陈氏新犁,现场演示耕作省力三成以上。

“此犁之轴承,由林文远改用竹钢嵌套,耐磨三年不损。”一名学子高声讲解,“齿轮组斜角,系赵九章测算风阻后重设,牵引力增两成。全犁造价降低四成,因孙小乙提议改用本地铸铁,省去长途运费。”

围观农人越聚越多。有人伸手摸那犁壁,粗糙却结实;有人蹲下细看齿轮,眼中泛光。

就在此时,人群后方骚动起来。几名衣衫褴褛的流民被豪仆推搡着上前,其中一人高喊:“减税是假!陈氏定会另立名目,把钱从我们身上刮回去!”

话音未落,一位老农拄着拐杖走出人群。他衣袖磨破,脚上草鞋开裂,颤巍巍走到台前,从怀中掏出一个布包,层层打开,露出几十枚发黑的铜钱。

“我攒了十年,就为买一口铁锅。”他声音沙哑,“去年去官市,锅要三百钱,我说再攒两年,掌柜笑我:‘你这把骨头,能不能活到那天?’”

他抬头看向学子:“今日你说,新政首月,农户换犁半价?我信。我不识字,但我看得出,你们拆的这犁,和我田里那台,不一样。”

他忽然跪下,双手捧钱:“我要买犁,现在就要。”

人群静了一瞬,随即爆发出呐喊。有人跟着跪下,有人高呼“陈公仁政”,更多人开始自发组织,举着农具、牵着牛,向府衙正门行进。队伍越拉越长,竟绵延数里。

陈墨立于技枢院高台,目睹这一幕。他未动,也未下令迎接。直到请愿队伍在府衙前整队肃立,他才缓步走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