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6章 为冤死忠臣平反(1 / 2)

残阳如血,泼洒在皇城的琉璃瓦上,将那片象征着至高权力的宫阙染得几分凄厉。大理寺的刑房外,沈醉负手而立,指尖凝着一丝若有若无的寒气,正与廊下蒸腾的暑气无声相抗。檐角铁马在晚风中轻响,叮咚声里裹着陈年的冤屈,像极了那些被囚于暗牢中的魂魄,在无人处低低呜咽。

“沈先生,都备妥了。”大理寺卿李嵩喘着气跑来,官服下摆沾了些尘土,显然是一路疾行。他望着沈醉的背影,这位以一柄寒剑搅乱朝局、又以一纸檄文定鼎乾坤的奇人,此刻身上没有半分杀伐气,只有一种近乎凝滞的沉郁,仿佛将这数十年的冤案都压在了肩头。

沈醉转过身,墨色的眸子里映着西天的残霞,却无半分暖意。“李大人,当年主审‘通敌案’的三位判官,如今何在?”

李嵩脸上一白,连忙从袖中取出卷宗:“回先生,王显十年前已病亡,其子现任吏部主事;张谦五年前致仕,归乡隐居;唯有刘墉……还在京中,任太常寺少卿。”

“刘墉……”沈醉重复着这个名字,指尖轻轻摩挲着腰间的玉佩,那玉佩是当年被冤杀的忠臣之首——前兵部尚书苏定安所赠,如今玉上的温度,似乎还带着刑场的血腥气。“带他来。”

“这……”李嵩有些犹豫,“刘大人虽涉旧案,但如今圣眷尚在,贸然拿人……”

“圣意已决。”沈醉打断他,声音不高,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陛下昨夜手谕,为苏尚书等七十三位忠臣平反昭雪,凡涉案者,无论官阶高低,一律严查。李大人是要抗旨么?”

李嵩打了个激灵,忙躬身道:“下官不敢!这就去请刘大人过来!”他转身时,瞥见沈醉袖口露出的半截剑鞘,那剑鞘古朴无华,却让他想起三个月前,正是这柄剑,在金銮殿上斩了奸相魏忠贤的狗头,血溅龙椅三尺,却让满朝文武都松了口气。

不多时,刘墉便被“请”了来。这位须发半白的老官依旧端着架子,只是脚步虚浮,看见沈醉时,眼中闪过一丝慌乱,随即强作镇定:“沈先生深夜传召,不知有何见教?”

沈醉没看他,只对身后的侍卫道:“取卷宗来。”

两摞泛黄的卷宗被抬了上来,最上面一本封皮写着“天启七年兵部尚书苏定安通敌案”。沈醉拿起卷宗,一页页翻开,纸张摩擦的沙沙声在寂静的廊下格外刺耳。“刘大人,天启七年冬,你时任大理寺评事,主审苏尚书一案。卷宗记载,苏大人私通北狄的证据,是一封密信,对么?”

刘墉喉结滚动,干声道:“是。那封信由北狄使者截获,笔迹确系苏大人无疑,且有其私印为证。”

“私印?”沈醉冷笑一声,将卷宗重重拍在案上,“苏尚书的私印,是先帝御赐的和田玉印,印纽为盘龙戏珠,印面刻‘鞠躬尽瘁’四字,边角有一处小缺口,乃是当年抵御蛮族时,为护驾被流矢所伤。你卷宗里画的印模,却是麒麟纽,且边角完好——这等破绽,你当满朝文武都是瞎子么?”

刘墉脸色瞬间惨白,冷汗顺着鬓角滑落:“我……我记不清了,许是当年书吏笔误……”

“笔误?”沈醉步步紧逼,墨眸中翻涌着寒意,“那苏大人麾下副将赵虎,被屈打成招,指证主帅通敌,三日之后便暴毙于狱中,尸身青黑如炭。你说他是畏罪自杀,可仵作验尸格目上写着‘七窍流血,筋骨寸断’,这也是笔误?”

他俯身,凑近刘墉耳边,声音压得极低,却像淬了毒的冰锥:“刘大人,你可知苏尚书临刑前,在刑场上喊了什么?他说‘我苏定安一生护土守疆,若有二心,当被天雷劈碎!’可那天,晴空万里,倒是三年后,你在府邸中被雷劈中了书房,险些丧命——这,也是巧合么?”

刘墉双腿一软,“噗通”跪倒在地,涕泪横流:“沈先生饶命!是魏忠贤!都是魏忠贤逼我的!他说我若不照做,便要诛我九族啊!”

“魏忠贤已死。”沈醉直起身,语气平淡得近乎残酷,“可那些被冤杀的忠魂,不会因为你一句‘被逼’,就从坟里爬出来。”他对侍卫道,“拿下,交由刑部审讯,牵连者,一查到底。”

看着刘墉被拖下去时撕心裂肺的哭喊,李嵩忍不住道:“先生,如此一来,怕是会惊动不少前朝旧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