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神农遗种,沃野生金
大炎元启十二年,盛世的根基早已稳固。边境无战事,民生渐富庶,朝堂清廉政通。宇文擎与林微并肩理政,目光从稳固江山转向了文明的传承与革新——唯有让百姓丰衣足食、知书达理,盛世方能真正绵延千古。
这一日,林微在御书房内,铺开一幅绘制着奇异作物的图纸,图纸上的植物根茎粗壮,叶片阔大,正是她从现代记忆中提取的红薯与玉米。这两种作物耐旱耐贫瘠,产量远超当下的稻麦,若是能在大炎推广,便能彻底解决粮食安全的后顾之忧。
“陛下,你看这两种作物。”林微指着图纸,眼中闪烁着光芒,“此乃‘神农氏遗留的五谷良种’,名为红薯、玉米。红薯可生吃可熟食,根茎埋于地下,不惧虫害;玉米可磨粉可酿酒,秸秆还能作为饲料。这两种作物,亩产可达千斤,远超稻麦数倍,若能在全国推广,我大炎再也无需担忧灾年缺粮。”
宇文擎俯身细看图纸,虽对作物形态感到新奇,但对林微的判断深信不疑:“皇后所言极是。民以食为天,若能推广此等高产作物,百姓温饱无虞,国家根基便更稳固。只是,这‘神农遗种’,如今何处可得?又该如何种植?”
“种子我已让苏瑾从海外‘寻回’。”林微笑道,“苏瑾的商船远渡重洋,在一处蛮荒之地发现此等作物,我已让人在皇家别院试种成功。至于种植之法,我已整理成《农桑秘要》,详细记载了耕地、播种、施肥、收获的全套流程,可作为‘神农古法’推广。”
为了让推广之路更为顺畅,林微并未直接提及“现代作物”,而是将其包装为“神农遗种”,将种植技术伪托“上古农书”,既符合世人认知,又能减少保守派的阻挠。
然而,推广工作刚一开始,便遭遇了阻力。以礼部尚书为首的保守派大臣上书反对:“陛下,皇后娘娘,我朝世代种植稻麦,此乃祖宗之法。那红薯、玉米,形态怪异,来源不明,恐是不祥之物,若贸然推广,恐遭天谴,影响五谷丰登。”
民间百姓也多有疑虑。河南乡间,一位老农捧着红薯块根,皱着眉头:“这黑乎乎的疙瘩,看着就不像能吃的东西,皇后娘娘说能亩产千斤,莫不是骗人的?”
林微并未急于辩解,而是决定用事实说话。她下令,在京城周边的皇家田庄,开辟百亩试验田,由精通《农桑秘要》的农官亲自耕种,邀请百官与周边百姓前来观摩。
春种时节,试验田里,农官按照林微记载的方法,深耕土地,将红薯种块埋入垄沟,玉米种子点播成行。百姓们围在田埂上,指指点点,大多抱着观望的态度。有好事者甚至私下打赌,说这“怪作物”定然长不出东西。
林微与宇文擎也时常亲临试验田,查看作物长势。林微亲自指导农官,根据土壤湿度调整浇水频率,用草木灰与腐熟的农家肥混合施肥——这在她口中,是“神农传下的肥田之术”。宇文擎则下令,调拨禁军保护试验田,防止有人恶意破坏。
夏日里,红薯藤蔓爬满了垄沟,叶片郁郁葱葱;玉米秆长得比人还高,结出了饱满的穗子。百姓们看在眼里,疑虑渐渐消散。一位曾打赌的老农,抚摸着粗壮的玉米秆,喃喃道:“这‘神农遗种’,果然不凡,看来真能高产。”
秋收时节,试验田迎来了大丰收。百亩红薯,挖出的块根堆积如山,称重后亩产竟达一千二百斤;玉米亩产也有八百斤,远超稻麦的三百斤亩产。林微下令,将收获的红薯、玉米煮熟,分发给百官与百姓品尝。
香甜软糯的红薯,颗粒饱满的玉米,让所有人都赞不绝口。礼部尚书尝着红薯,脸上露出羞愧之色,当场向林微请罪:“皇后娘娘英明,臣目光短浅,险些耽误了利民好事,还请娘娘责罚。”
林微笑道:“尚书大人知错能改,善莫大焉。推广‘神农遗种’,本就是为了百姓,只要对民生有利,些许争议不足为惧。”
百姓们更是欣喜若狂。河南老农捧着分到的红薯,激动得热泪盈眶:“有了这红薯,就算遇到旱涝灾害,我们也能有粮吃了!皇后娘娘真是我们的再生父母啊!”
消息传遍全国,各地官员纷纷上书,请求引进红薯、玉米种子。林微趁热打铁,下令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这两种作物:在北方干旱地区多种玉米,在南方丘陵地区多种红薯;由户部统一调配种子,农官下乡指导种植;同时,将《农桑秘要》印刷成册,发放到各州府,供百姓查阅。
苏瑾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他的商队不仅从海外运回了更多优良种子,还将红薯、玉米的加工方法传播开来——红薯可以制成粉条、薯干,玉米可以磨成面粉、酿成美酒。一时间,红薯、玉米成为了大炎百姓餐桌上的新宠,也成为了粮食储备的重要组成部分。
仅仅两年时间,红薯、玉米便在大炎各地落地生根。北方遭遇旱灾时,玉米耐旱的特性让百姓免受饥馑;南方遭遇洪涝时,埋在地下的红薯安然无恙,成为了救灾的救命粮。大炎的粮食产量大幅提升,国库的粮仓堆得满满当当,百姓们再也无需为温饱发愁。
林微站在试验田旁,看着金黄的玉米地与翠绿的红薯垄,心中满是欣慰。她知道,这不仅仅是推广了两种作物,更是为大炎的盛世,打下了最坚实的民生基础。
第二节 匠心焕彩,百工兴邦
粮食问题解决后,林微将目光投向了手工业的革新。大炎的丝绸、瓷器、铁器虽早已闻名天下,但生产效率低下,工艺也有诸多可改进之处。林微深知,手工业的繁荣,不仅能改善百姓生活,更能推动商业发展,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她首先将目标放在了纺织业上。当下大炎的纺织机,多为手摇单锭织机,效率低下,一名织工一天只能织出一匹布。林微根据现代纺织机的原理,设计了多锭脚踏织机——将单锭改为三锭,用脚踏驱动,织工双手可以专注于引纬,效率能提升三倍。
为了让织机改良顺利推行,林微再次采用“伪托古法”的策略,声称这是“鲁班后人传承的织机秘术”。她让人在皇家织坊打造了第一台改良织机,请来了京城最有名的织工李三娘,亲自教授她使用方法。
李三娘是一位寡妇,靠着纺织养活一双儿女,她的纺织技艺精湛,但每日辛苦劳作,也只能勉强糊口。当她第一次见到改良后的脚踏织机时,心中充满了疑虑:“皇后娘娘,这织机看着复杂,真能织得更快?”
林微笑道:“李三娘,你不妨试试。这织机是‘鲁班秘术’所造,脚踏驱动,双手引纬,比你之前的织机省力不少,速度也能快上三倍。”
李三娘半信半疑地坐上织机,按照林微教授的方法,脚踩踏板,双手引纬。起初还有些生疏,但半个时辰后,她便熟练起来。看着布匹在织机上快速成型,李三娘眼中满是惊喜:“真的更快了!皇后娘娘,这织机太神奇了!以前我一天织一匹布,现在三个时辰就能织一匹,还不觉得累!”
林微让李三娘在皇家织坊传授改良织机的使用方法,同时下令,在全国各州府设立织坊工坊,推广改良织机,并由官府提供贷款,鼓励百姓购买织机,从事纺织业。
改良织机的推广,让大炎的纺织业迎来了爆发式增长。织工们的生产效率大幅提升,布匹的质量也更加精良。江南的丝绸,因为织机的改良,图案更加精美,手感更加顺滑,在海外市场上供不应求;北方的棉布,产量大增,价格下降,普通百姓也能穿上舒适的棉布衣物。
李三娘也因此受益,她购买了三台改良织机,雇佣了几名贫苦女子,开办了自己的织坊。短短一年时间,她便赚了不少钱,盖起了新屋,让儿女过上了富足的生活。她时常对人说:“若不是皇后娘娘的改良织机,我这辈子都只能守着一台旧织机,勉强度日。皇后娘娘是我们织女的大恩人啊!”
除了纺织机,林微还推动了制瓷业、冶铁业的革新。她指导工匠们,在制瓷时加入高岭土,改进窑炉结构,让瓷器的质地更加坚硬,色泽更加莹润;在冶铁时,采用焦炭炼铁,改进鼓风设备,提高铁的纯度,打造出的铁器更加锋利耐用。
这些技术革新,不仅提升了手工业产品的质量,还降低了生产成本。大炎的瓷器、铁器、丝绸,通过丝绸之路和海上贸易,远销海外,深受各国欢迎。苏瑾的商队,也因此赚得盆满钵满,成为了大炎商业的支柱。
手工业的繁荣,带动了商业的发展,也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许多原本无地可种的流民,纷纷进入工坊,成为了工匠,过上了安稳的生活。城市里的商铺越来越多,车水马龙,一片繁华景象。
宇文擎看着这一切,对林微赞不绝口:“皇后,你推行的手工业革新,真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不仅让百姓增收,还让我大炎的商品名扬海外,为国争光。”
林微笑道:“陛下过奖了。百工兴则百业兴,百业兴则国家强。这些技术革新,不过是站在‘古人’的肩膀上,稍作改进。真正厉害的,是我大炎的工匠们,他们心灵手巧,吃苦耐劳,才让这些‘秘术’得以发扬光大。”
为了表彰工匠们的贡献,林微和宇文擎下旨,设立“百工勋章”,每年评选一次,对技艺精湛、有重大发明创造的工匠,给予重奖,并授予荣誉称号。这一举措,极大地激发了工匠们的积极性,越来越多的人投身于手工业,各种新的发明创造层出不穷。
然而,就在手工业蓬勃发展的时候,一场新的危机悄然降临——海外传来的新奇商品,开始冲击大炎的本土手工业。大食国的玻璃器皿、西域的地毯、波斯的珠宝,凭借其独特的工艺和样式,吸引了不少达官贵人的追捧。一些保守派大臣再次上书,请求关闭通商口岸,禁止海外商品入境,保护本土手工业。
“陛下,皇后娘娘,海外商品涌入,本土手工业受到冲击,许多工匠失业,长此以往,恐动摇国本。”礼部尚书道,“臣恳请陛下,关闭通商口岸,禁止海外商品入境。”
林微知道,闭关锁国绝非长久之计。她必须找到一条既保护本土手工业,又能吸收海外优秀文化和技术的道路。
第三节 海纳百川,文护其根
海外商品的冲击,引发了朝堂上的激烈争论。以礼部尚书为首的保守派,主张闭关锁国,禁止海外商品入境,保护本土手工业;以苏瑾、户部尚书为首的革新派,则主张继续开放,通过交流学习,提升本土手工业的水平。
“陛下,皇后娘娘,闭关锁国只会让我大炎固步自封。”苏瑾道,“海外商品虽有新奇之处,但我大炎的丝绸、瓷器、铁器,依旧占据优势。我们可以通过交流,学习海外的先进技术,改进本土工艺,让我们的商品更具竞争力。同时,开放通商,还能增加国家税收,何乐而不为?”
“苏公子所言极是。”户部尚书道,“去年,海外贸易的税收,已占国家财政收入的三成。若关闭通商口岸,国家财政将遭受重大损失,许多依赖海外贸易的百姓,也将失业。”
礼部尚书反驳道:“海外商品不仅冲击本土手工业,还带来了海外的奇技淫巧和异端思想,恐污染我大炎的正统文化。长此以往,百姓们沉迷于海外商品,背弃祖宗之法,国将不国!”
林微静静地听着双方的争论,心中已有了决断。她站起身,沉声道:“诸位大臣所言,皆有道理,但闭关锁国,绝非良策。我大炎盛世,当有海纳百川的胸怀,既能吸收海外优秀文化和技术,又能坚守本土文化的根基。”
她顿了顿,继续道:“朕与皇后决定,推行‘开放包容,守正创新’的政策。其一,继续开放通商口岸,鼓励海外贸易,但对海外商品征收关税,保护本土手工业;其二,设立‘译书馆’,召集通晓海外语言的学者,翻译海外的科技、文化书籍,供国内工匠和学者学习;其三,设立‘工艺研究院’,组织工匠们,学习海外先进技术,结合本土工艺,进行创新改进;其四,加强文化保护,整理古籍文献,推广儒家文化,弘扬我大炎的正统文明。”
宇文擎点了点头:“皇后所言极是。开放并非放任,包容并非纵容。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让海外文化和技术,为我大炎所用,同时坚守我们自己的文化根基,让大炎文明绵延不绝。”
政策推行后,立刻取得了显着成效。译书馆翻译的海外数学、天文学、地理学书籍,让大炎的学者们开阔了眼界;工艺研究院的工匠们,学习了大食国的玻璃制造技术,结合本土的制瓷工艺,研制出了晶莹剔透的琉璃器皿,比大食国的玻璃器皿更加精美;学习了西域的纺织技术,改进了丝绸的染色工艺,让大炎的丝绸色彩更加丰富。
同时,文化保护工作也在有条不紊地进行。林微下令,在全国范围内征集古籍文献,建立“崇文阁”,将收集到的古籍进行整理、抄录、保存。她还邀请了全国最有名的学者,编撰《大炎通志》,记录大炎的历史、地理、文化、风俗,传承文明薪火。
在推广儒家文化的同时,林微也注重教育的普及。她下令,在各州府、县乡,设立官学和民间书院,让寒门学子也能接受教育。官学由官府出资,提供免费的笔墨纸砚和教材;民间书院则由富商和乡绅捐助,朝廷给予表彰。
京城的“明德书院”,便是其中的代表。书院的山长,是前朝的状元郎,学识渊博,品德高尚。他在书院中,不仅教授儒家经典,还传授从译书馆翻译而来的海外知识,让学子们既通古今,又知中外。
书院中有一位名叫陈墨的寒门学子,自幼丧父,母亲靠洗衣为生,供他读书。陈墨天资聪颖,勤奋好学,但家中贫寒,时常面临辍学的困境。明德书院成立后,他免费入学,还得到了书院的资助,得以安心读书。
陈墨十分珍惜这个机会,日夜苦读,不仅精通儒家经典,还对海外的数学、天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根据译书馆翻译的书籍,结合自己的观察,撰写了《天文略论》,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
林微得知后,亲自召见了陈墨。当她看到这位衣衫朴素却眼神坚定的少年时,心中十分欣慰:“陈墨,你的《天文略论》,朕与皇后都看过了,见解独到,十分难得。你虽出身寒门,却有如此才华,将来定能成为国家的栋梁。”
陈墨跪倒在地,激动地说:“陛下,皇后娘娘,若不是朝廷设立官学和书院,臣根本没有机会读书,更不可能撰写《天文略论》。臣定不负陛下和皇后娘娘的期望,努力学习,将来为国家效力。”
林微扶起他,笑道:“朕相信你。朝廷会一直支持像你这样的寒门学子,让你们有机会施展才华。”
她下令,授予陈墨“文渊郎”的官职,让他进入译书馆,参与海外书籍的翻译和研究工作。陈墨的故事,激励了许多寒门学子,他们纷纷努力读书,希望能像陈墨一样,通过教育改变命运,为国家效力。
然而,就在文化交流和教育普及工作顺利推进的时候,一场异端邪教的风波,悄然袭来。一些不法之徒,利用海外传入的宗教思想,歪曲教义,创立了“拜火教”,蛊惑百姓,声称“世界末日即将来临,只有信奉拜火教,才能获得救赎”。他们煽动百姓,反抗官府,抢夺粮草,甚至策划袭击官学和书院,破坏文化传承。
消息传到京城,林微大怒:“这些不法之徒,竟敢利用异端邪说,蛊惑百姓,破坏盛世安宁!朕倒要看看,他们有多大的胆子!”
她立刻下令,派遣禁军,前往各地,镇压拜火教,逮捕邪教首领。同时,她让官员们,向百姓们宣传拜火教的骗局,揭露其真实面目,引导百姓树立正确的信仰。
第四节 破邪扶正,文兴邦盛
拜火教的蔓延速度,远超林微的预料。短短一个月时间,拜火教的信徒就发展到了数万人,遍布河南、河北、山东等地。他们在邪教首领的蛊惑下,攻击官府,烧毁官学,抢夺粮草,甚至杀害拒绝入教的百姓,局势十分混乱。
河南开封府,拜火教的首领“圣火使者”,自称能够召唤“圣火”,保佑信徒免受灾难。他煽动信徒,围攻开封府衙,要求官府承认拜火教的合法性,释放被逮捕的邪教分子。开封府的官员,多次劝说无效,只能紧闭城门,坚守待援。
林微得知消息后,立刻与宇文擎商议:“陛下,拜火教蛊惑人心,煽动叛乱,若不尽快镇压,恐蔓延至全国,动摇国本。臣请求亲自前往开封府,指挥镇压叛乱,揭露邪教的骗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