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凤啼权巅:穿越女的帝王攻略 > 第337章 沃土沉疴,洪波砺治

第337章 沃土沉疴,洪波砺治(1 / 2)

第一节 盛世隐忧,田亩争纷

大炎元启七年,盛世的荣光如日中天。中原腹地麦浪翻滚,江南水乡渔舟唱晚,通商口岸帆樯林立,就连偏远的西域城邦,也因丝绸之路的繁盛而商贾云集。皇城之内,宇文擎与林微并肩理政,轻徭薄赋让百姓安居乐业,科举取士让朝堂人才济济,一派歌舞升平的景象。

然而,繁华之下,一场无声的危机正悄然蔓延——土地兼并。

随着商业繁荣与科举兴盛,一批新贵崛起:富商通过贸易积累巨额财富,转而购置田产;科举出身的官员外放后,利用职权兼并土地;甚至部分藩属国的贵族,也通过朝贡贸易换取资金,在中原购置庄园。他们凭借财力与权势,以低价强买、抵押巧取等方式,疯狂吞并自耕农的土地。

短短几年,许多自耕农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沦为佃农或流民。江南苏州府,七成良田落入当地富商与官员之手;河南开封府,流民聚集在城外,靠乞讨度日;更有甚者,因无力偿还债务,卖儿鬻女,惨不忍睹。

这一日,数十名衣衫褴褛的流民,冒着被治罪的风险,跪在皇宫外的金水桥前,手持状纸,放声痛哭:“陛下!皇后娘娘!为民做主啊!富商强占我等田地,官府置之不理,我等实在活不下去了!”

哭声凄厉,引来了大批百姓围观。值守的禁军想要驱散,却被林微派来的内侍拦住。林微得知消息后,立刻与宇文擎赶往宫门。

看到跪在地上的流民,个个面黄肌瘦,衣衫破旧,林微心中一痛。她亲自上前,扶起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老人家,起来说话。你们的冤屈,朕与皇后定会为你们做主。”

老者颤抖着递上状纸,老泪纵横:“陛下,皇后娘娘,小人是苏州府的农户。去年,当地富商张万三,以我儿子欠他赌债为由,强占了我家十亩良田。我去官府告状,张万三却买通了知府,反说我诬告。如今,我一家老小,只能靠乞讨为生,求陛下为我等伸冤啊!”

其他流民也纷纷哭诉,有的田地被官员强买,有的因天灾借了高利贷,无力偿还而失去土地。他们的遭遇,大同小异,字字泣血。

宇文擎看着状纸,脸色沉凝:“岂有此理!朕早已下旨,严禁强占民田、巧取豪夺,这些人竟敢公然违抗圣旨!”

林微神色凝重:“陛下,土地是百姓的根本。若任由土地兼并发展,大量自耕农沦为流民,不仅会影响国家赋税,还可能引发动乱,动摇国本。这盛世,绝不能毁在土地兼并上。”

她顿了顿,继续道:“这些流民的遭遇,只是冰山一角。想要解决土地问题,必须从根源入手,制定严格的法令,限制土地兼并,同时保障自耕农的权益。”

宇文擎道:“皇后所言极是。朕即刻下令,成立专门的‘均田使’,前往各地清查土地,打击强占民田的行为。同时,让户部制定新的土地法令,限制个人占有土地的数量。”

“陛下英明。”林微补充道,“但此事不可操之过急。那些兼并土地的新贵,大多是朝堂官员或富商,势力庞大。若强行收回土地,可能会引发反弹。我们应采取‘恩威并施’的策略:一方面,严厉打击强占、巧取等非法兼并行为,没收其非法所得的土地,归还给原主或分给流民;另一方面,对合法购置的土地,若超出限额,可采取‘赎买’政策,由国家出钱赎回,再分给无地农民。同时,完善赋税制度,对占有大量土地的富豪,征收更高的赋税,以遏制兼并之风。”

宇文擎点了点头:“好!就依皇后之计。朕任命你为总领均田事宜的钦差大臣,全权负责土地清查与法令制定。苏瑾负责筹集赎买土地的资金,户部、刑部全力配合。”

“臣遵旨。”林微躬身领命。

然而,林微没想到,土地清查的工作,刚一开始就遇到了巨大的阻力。那些兼并土地的新贵,纷纷动用关系,贿赂均田使,隐瞒土地数量;有的甚至雇佣打手,威胁、殴打清查官员;更有甚者,联合上书朝堂,以“违背祖制”“损害国家财政”为由,反对土地法令的制定。

“陛下,皇后娘娘,限制土地占有数量,违背了‘民富则国强’的道理。”户部侍郎李坤,出身江南富商之家,自家就占有数千亩良田,他出列道,“富商购置土地,是为了发展农业,增加粮食产量。若强行限制,只会打击富商的积极性,影响国家的粮食供应。”

“臣附议!”御史大夫王墨道,“官员购置土地,是为了退休后有个依靠。若没收或赎买,会让官员心寒,影响朝政稳定。”

朝堂之上,反对的声音此起彼伏。林微知道,这些人都是土地兼并的既得利益者,想要让他们放弃利益,绝非易事。

她从容应对:“李侍郎所言差矣。富商购置土地,若用于发展农业,自然是好事。但如今,许多富商购置土地后,并非耕种,而是囤积居奇,抬高地价,导致自耕农失去土地,流民增多。这不仅没有增加粮食产量,反而动摇了国本。”

她顿了顿,语气加重:“至于官员购置土地,朝廷已有俸禄和退休保障。若官员利用职权,强占民田,中饱私囊,这绝非‘退休依靠’,而是贪赃枉法!朕与皇后推行土地新政,并非要剥夺合法的财产,而是要打击非法兼并,保障百姓的根本利益。若有人执意反对,阻碍新政推行,便是与天下百姓为敌,与大炎为敌,朕绝不姑息!”

林微的话,掷地有声,让反对的官员们哑口无言。宇文擎也表态道:“皇后所言极是。土地新政,事关国本,必须推行到底!若有官员胆敢阻挠,或贪赃枉法,一律严惩不贷!”

在林微和宇文擎的强硬态度下,反对的声音渐渐平息。均田使们也挺直了腰杆,严格清查土地。林微还派遣了大量的暗探,监督清查工作,一旦发现贿赂、隐瞒等行为,立刻严惩。

经过三个月的清查,各地的土地占有情况终于摸清。全国范围内,超过三成的良田,集中在不到一成的人手中。林微根据清查结果,制定了《均田令》:规定官员一品最多占有土地百亩,二品八十亩,依次递减;富商最多占有土地五百亩;超出部分,若为非法所得,一律没收,归还给原主或分给流民;若为合法所得,由国家按市场价赎买。同时,完善赋税制度,对占有土地超过三百亩的,征收“累进税”,土地越多,税率越高。

《均田令》颁布后,得到了广大自耕农和流民的支持。但那些超出限额的新贵,却依旧不甘心。江南富商张万三,就是其中之一。他占有良田三千亩,其中一半是非法强占所得。均田使要求他归还非法所得的土地,并赎买超出限额的部分,他却拒不配合,还联合当地的地主,发动佃农,抵制《均田令》。

消息传到京城,林微大怒:“张万三竟敢公然违抗圣旨,抵制新政!朕倒要看看,他有多大的胆子!”

她立刻下令,派遣禁军前往苏州府,捉拿张万三,强制执行《均田令》。同时,她亲自前往苏州府,安抚百姓,监督新政的推行。

第二节 江南风雨,洪波骤起

林微抵达苏州府时,当地的局势已经十分紧张。张万三联合地主,煽动佃农,声称“《均田令》是要剥夺百姓的财产”,“朝廷要将土地收归国有,让百姓无田可种”。许多佃农被蛊惑,聚集在张万三的庄园外,与前来执行命令的禁军对峙。

林微并没有立刻动用武力,而是亲自前往庄园外,向佃农们解释《均田令》的内容:“乡亲们,《均田令》并非要剥夺大家的财产,而是要打击非法兼并土地的行为。张万三强占的土地,本就是你们或你们祖辈的田地。如今,朝廷要将这些土地归还给你们,让你们重新成为自耕农,不再受地主的剥削。对于合法购置的土地,朝廷也会按市场价赎买,然后分给无地的流民。这是为了让大家都有田可种,都能安居乐业啊!”

佃农们半信半疑。一位中年佃农道:“皇后娘娘,您说的是真的吗?我们真的能重新拥有土地?”

林微笑道:“当然是真的。朕以皇后的名义起誓,只要是被非法强占的土地,一定会归还给原主。而且,朝廷还会为你们提供种子、农具,帮助你们耕种。从今往后,你们不再是佃农,而是拥有自己土地的自耕农,只需向国家缴纳少量赋税,其余的收获,都归你们自己所有。”

为了让佃农们相信,林微当场下令,将张万三非法强占的一千五百亩土地,全部归还给原主,并发放种子和农具。同时,她下令,将张万三捉拿归案,交由刑部审讯。

佃农们看到自己真的重新拥有了土地,拿到了种子和农具,心中大喜。他们纷纷跪倒在地,向林微磕头谢恩:“皇后娘娘千岁千岁千千岁!您真是我们的再生父母啊!”

那些被蛊惑的佃农,也纷纷醒悟,散去回家。张万三的庄园,被禁军查封,他的家产,被没收一部分,用于赎买土地和救济百姓。

解决了张万三的问题后,苏州府的新政推行变得十分顺利。其他地主和富商,看到朝廷的决心和力度,再也不敢违抗,纷纷配合清查,归还或赎买超出限额的土地。

然而,就在林微在苏州府推行新政,即将取得成效的时候,江南地区突然遭遇了罕见的洪涝灾害。

入夏以来,江南地区阴雨连绵,持续了一个多月。长江、淮河等河流的水位,急剧上涨,超出了警戒线。终于,在一场暴雨之后,长江大堤决口,洪水泛滥,淹没了大片的农田和村庄。

苏州府、扬州府、江宁府等江南重镇,都被洪水围困。房屋倒塌,农田被淹,百姓们流离失所,只能逃到高处避难。洪水之中,到处都是漂浮的尸体和杂物,瘟疫的隐患,也悄然滋生。

消息传到苏州府的临时行宫,林微大惊失色。她立刻停止了土地新政的推行,全力投入到抗洪救灾中。

“传旨!”林微沉声道,“立刻组织禁军和当地官员,前往决口处,抢修大堤;开设粥棚,救济受灾百姓;派遣御医,前往灾区,防治瘟疫;同时,急报京城,请求陛下调派援军和粮草,支援抗洪救灾。”

“是,皇后娘娘!”下属们领命而去。

林微亲自前往抗洪一线。她身着蓑衣,脚穿草鞋,站在大堤上,看着汹涌的洪水,心中十分焦急。大堤决口处,洪水咆哮着,如同猛兽一般,冲毁了周围的一切。禁军和百姓们,正在奋力抢修大堤,他们肩扛沙袋,跳入洪水中,用身体阻挡洪水,但洪水太过凶猛,抢修工作进展缓慢。

“皇后娘娘,洪水太大了,这样下去,大堤根本修不好!”禁军统领焦急地说道。

林微看着汹涌的洪水,心中思索着对策。她想起了现代的抗洪经验,修建分洪区、加固堤坝、疏浚河道。但现在,时间紧迫,分洪区来不及修建,只能先加固堤坝,堵住决口。

她下令道:“立刻征集所有可用的木材、石块、沙袋,投入决口处;同时,组织百姓,在大堤内侧,修建一道临时的防洪墙,减缓洪水的冲击力;另外,派遣船只,疏散被困在洪水中的百姓,转移到高处。”

将士们和百姓们,听从林微的命令,立刻行动起来。他们冒着暴雨和洪水,奋力抢修大堤,疏散百姓。林微也加入到他们的行列中,与百姓们一起,肩扛沙袋,传递石块。她的衣服被雨水湿透,沾满了泥浆,但她毫不在意,依旧奋力地工作着。

百姓们看到皇后娘娘如此亲民,与他们同甘共苦,心中深受感动。他们更加卖力地工作,口中高喊着:“为了皇后娘娘!为了家园!加油!”

然而,洪水的威力,远超想象。就在大堤即将修好的时候,又一场暴雨袭来,洪水再次上涨,刚刚修好的大堤,又出现了新的决口。

“不好!大堤又决口了!”士兵们大喊道。

林微心中一沉。她知道,仅凭现有的人力和物资,想要堵住决口,已经不可能了。她必须想办法,寻找更多的援军和物资。

就在这时,远处传来了马蹄声。宇文擎率领十万大军,带着大量的粮草、药品和抢修物资,赶到了抗洪一线。

“微儿!我来了!”宇文擎看到林微,心中十分心疼。他跳下马来,快步走到林微身边,为她披上一件干爽的披风。

“陛下!”林微看到宇文擎,眼中闪过一丝泪光,“你来得正好!洪水太大,大堤多次决口,我们急需支援!”

宇文擎点了点头:“放心吧!朕带来了十万大军和足够的物资。我们一定能堵住决口,战胜洪水!”

他立刻下令,大军分为三路:一路负责抢修大堤,堵住决口;一路负责疏散百姓,转移到安全地带;一路负责运送粮草和药品,保障灾区的供应。

有了宇文擎的援军和物资,抗洪救灾的形势,终于有了转机。将士们和百姓们,在宇文擎和林微的带领下,众志成城,奋力拼搏。他们日夜不停地抢修大堤,疏散百姓,防治瘟疫。

林微则根据现代的水利知识,指导将士们,采用“分层筑堤”的方法,先修建一道低矮的临时堤坝,减缓洪水的流速,然后再逐步加高、加固。同时,她还下令,疏浚河道,打通洪水的排泄通道,减轻大堤的压力。

经过半个月的艰苦奋战,洪水终于被控制住了。决口被堵住,大堤得到了加固,被困的百姓也全部被疏散到了安全地带。瘟疫的隐患,也在御医的努力下,得到了有效遏制。

然而,洪水过后,江南地区一片狼藉。农田被淹,房屋倒塌,百姓们失去了家园和财产,生活陷入了困境。林微和宇文擎知道,抗洪救灾只是第一步,灾后重建和民生恢复,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第三节 以工代赈,水利兴邦

洪水退去后,江南地区满目疮痍。大片的农田被泥沙覆盖,无法耕种;许多村庄被洪水冲毁,百姓们只能住在临时搭建的棚屋中;瘟疫的威胁,依然存在。如何帮助百姓重建家园,恢复生产,成为了林微和宇文擎面临的最大难题。

“陛下,皇后娘娘,江南地区的农田,有三成以上被泥沙覆盖,需要大量的人力和时间,才能清理完毕。而且,许多百姓失去了房屋和财产,生活困苦,急需救济。”户部尚书禀报说。

宇文擎道:“朕已经下令,开仓放粮,救济百姓。但江南地区受灾严重,仅靠救济,无法解决根本问题。我们必须想办法,让百姓们能够尽快恢复生产,重建家园。”

林微道:“陛下所言极是。单纯的救济,只能解一时之困。想要让百姓们真正摆脱困境,必须让他们有活可干,有收入来源。臣建议,推行‘以工代赈’的政策:由国家出资,组织百姓们参与灾后重建工作,如清理农田、修建房屋、抢修水利等,然后按照工作量,支付给百姓们工钱和粮食。这样一来,既可以加快灾后重建的进度,又可以让百姓们获得收入,维持生活。”

“以工代赈?”宇文擎道,“这是个好主意!既解决了灾后重建的人力问题,又解决了百姓的生活问题。但国家需要拿出大量的资金和粮食,我们的国库,能够支撑吗?”

林微笑道:“陛下放心。苏瑾已经筹集了大量的资金,再加上没收的张万三等贪官污吏的家产,足够支撑‘以工代赈’的政策。而且,我们还可以号召江南地区的富商,捐款捐物,支援灾后重建。对于捐款数额较大的富商,朝廷可以给予表彰和奖励,如授予荣誉爵位、减免部分赋税等。”

宇文擎点了点头:“好!就依皇后之计。朕下令,在江南地区全面推行‘以工代赈’政策。由你全权负责,组织百姓们参与灾后重建。朕则返回京城,统筹全国的资源,支援江南的恢复工作。”

“臣遵旨。”林微躬身领命。

“以工代赈”政策推行后,得到了百姓们的热烈响应。受灾的百姓们,纷纷报名参加灾后重建工作。他们清理农田中的泥沙,修建被冲毁的房屋,抢修被损坏的水利设施。朝廷按照他们的工作量,每天支付给他们一定的工钱和粮食,让他们能够维持生活。

在林微的组织下,灾后重建工作进展顺利。为了加快进度,林微还引入了一些现代的工具和技术。比如,她让工匠们仿制了现代的铁锹、锄头、推车等工具,提高了劳动效率;她还指导百姓们,采用“堆肥法”,改良被泥沙覆盖的农田,让农田能够尽快恢复耕种。

同时,林微还十分重视水利设施的修建。江南地区河流众多,水网密布,洪水的主要原因,是水利设施年久失修,河道淤塞,排水不畅。林微决定,借着灾后重建的机会,对江南的水利设施进行一次全面的整修和升级。

她下令,组织百姓们,疏浚长江、淮河等主要河流的河道,清除河道中的淤泥和杂物,拓宽河道,提高河流的排水能力。同时,她还指导百姓们,修建了一批新的水库和堤坝,用于蓄水和防洪。这些水库和堤坝,采用了现代的水利设计理念,结构更加坚固,防洪能力更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