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新政鼎盛,女科初提
阳春三月,大胤朝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新政推行三年,农桑兴旺,粮食连年产,仓库充盈;手工业繁荣,丝绸、瓷器、铁器远销海外,赚得盆满钵满;商业发达,南北商路畅通无阻,城镇鳞次栉比;学堂遍布全国,寒门学子通过科举步入仕途,朝堂人才济济;边境安宁,北狄、南越不敢再轻易挑衅,周边小国纷纷遣使交好。
太和殿内,皇上高坐龙椅,看着阶下文武百官,脸上满是欣慰:“新政推行三年,成效显着,国泰民安,这都是摄政夫人和众卿的功劳。今日召集众卿,是想商议如何进一步完善新政,让大胤朝更加繁荣昌盛。”
林微身着一品女官朝服,站在百官之首,神色从容。三年的朝堂历练,让她褪去了青涩,多了几分沉稳与威严。她环视众臣,沉声道:“皇上,新政虽已初见成效,但仍有不足之处。如今朝堂之上,虽有寒门学子加入,但女子人才依旧被埋没。古有女娲补天、嫘祖养蚕、穆桂英挂帅,女子并非不如男子,只是缺少施展才华的机会。臣妇恳请皇上,开设‘女子科举’,选拔天下有才女子,入朝为官,为国家效力。”
“什么?女子科举?”
“这简直是闻所未闻!”
“女子无才便是德,怎能入朝为官?”
林微的话音刚落,太和殿内便炸开了锅。保守派大臣们如同被踩了尾巴的猫,纷纷出言反对,脸色铁青。王焕更是气得浑身发抖,出列躬身道:“皇上,万万不可!‘女子无才便是德’乃是古训,女子当在家中相夫教子,操持家务,岂能抛头露面,入朝为官?开设女子科举,违背礼教,乱了尊卑,必遭天谴!”
吏部侍郎李嵩附和道:“王尚书所言极是!女子见识短浅,性情柔弱,难以担当治国重任。而且,女子入朝,与男子同朝为官,难免会引发诸多不便,甚至扰乱朝堂风气。臣请皇上驳回此议,坚守礼教,切勿再行此离经叛道之事!”
一时间,保守派大臣纷纷跪地,齐声高喊:“臣等请皇上驳回女子科举之议,坚守祖宗之法,维护礼教尊卑!”
中立派大臣面露犹豫,虽认可林微的才干和新政的成效,但“女子入朝”的提议实在太过惊世骇俗,超出了他们的认知范围。即便是支持林微的部分大臣,也面露难色,觉得此事过于激进,恐引发朝野动荡。
皇上眉头微蹙,神色复杂。他深知林微的才干,也认可女子中不乏贤才,但“女子科举”确实太过颠覆传统,他也有些犹豫。
林微胸口的凤佩微微发热,一股柔和的力量涌入体内,让她更加镇定。她知道,开设女子科举,是打破性别桎梏、挖掘人才潜力的关键一步,也是她走向女帝之路的重要铺垫。这条路必然充满荆棘,但她必须坚持。
第二节 礼教交锋,实绩为证
林微上前一步,目光直视跪地的保守派大臣,语气坚定:“各位大人,‘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古训,不过是束缚女子的枷锁。古往今来,女子中的贤才不在少数。女娲补天,拯救苍生于水火;嫘祖教民养蚕缫丝,让百姓有衣可穿;穆桂英挂帅,保家卫国,战功赫赫。这些女子,哪一个不是才华出众、功绩卓着?难道她们的才华,就因为是女子而被否定?”
她顿了顿,话锋一转,列举实例:“新政推行三年,女子的贡献有目共睹。南方纺织业,在女工匠的改良下,丝绸质量大幅提升,产量增长五成,成为国家重要的税收来源;各地女学,由女先生授课,培养了大批识字女子,她们不仅能教育子女,还能协助丈夫处理农事、商事,提高了家庭收入;去年南方旱灾,是女官沈兰率领百姓开凿水渠,引水灌溉,才保住了万亩良田,让百姓免受饥荒之苦。这些实绩,难道还不足以证明女子的才能?”
沈兰是前两年科举选拔出的寒门女子,虽未入朝,但被林微任命为南方某县的女学主管,在旱灾中表现突出,深受百姓爱戴。林微的话,让众臣纷纷沉默,心中开始动摇。
王焕仍不死心,反驳道:“这些不过是个别案例,不能代表所有女子。大多数女子,还是愚昧无知、性情柔弱,难以担当大任。而且,女子入朝,会破坏男女有别的礼教,让天下人笑话我大胤朝无男子可用!”
“礼教是死的,人是活的。”林微冷笑一声,“治国的根本,是选拔人才,而非固守性别偏见。如今大胤朝虽人才济济,但仍有许多领域需要专门人才,比如女学管理、纺织业指导、后宫事务协理等,这些领域由女子担任官职,往往能事半功倍。开设女子科举,并非要让女子与男子争权,而是要让有才女子各尽所能,为国家贡献力量,这有何不可?”
她看向皇上,躬身道:“皇上,女子科举可以先试点推行,在京城及南方三州开设考场,选拔出的女官,先从基层做起,担任女学主管、纺织官、后宫女官等职务,若表现优异,再逐步晋升。这样既可以挖掘女子人才,又可以避免引发太大的动荡。臣妇愿以摄政夫人之位担保,若女子科举推行后出现混乱,臣妇愿辞去所有职务,贬为庶人!”
宇文擎上前一步,沉声道:“皇上,臣支持摄政夫人的提议。女子之中,确有贤才,开设女子科举,利国利民。臣愿与摄政夫人共同担保,恳请皇上恩准!”
苏瑾、沈砚、周廉等大臣也纷纷出列,支持林微的提议。沈砚道:“皇上,臣在南方督查新政时,亲眼见到许多女子才华出众,只是苦于没有机会。开设女子科举,能让这些人才为国家效力,实乃国家之幸。”
皇上看着林微坚定的眼神,又听闻了众臣的意见,心中的犹豫渐渐消散。他深知林微的能力和远见,也认可女子人才的价值。而且,新政的成功让他对林微充满了信任。他沉声道:“摄政夫人所言极是,女子之中确有贤才,不应被埋没。朕意已决,开设女子科举,先在京城及南方三州试点推行!具体事宜,由摄政夫人全权负责!”
“皇上英明!”林微躬身行礼,心中满是喜悦。女子科举的开设,是她打破性别桎梏的重要一步,也是她女帝之路的关键铺垫。
王焕等人脸色苍白,没想到皇上竟然真的同意了女子科举。他们虽不甘心,但皇上心意已决,也只能悻悻地站起身,心中却暗下决心,一定要想方设法阻挠女子科举的推行。
第三节 凤佩显灵,礼教破防
女子科举的消息传遍京城,引发了轩然大波。百姓们议论纷纷,有人支持,认为这是好事,能让有才女子有出头之日;有人反对,觉得违背礼教,不成体统。保守派大臣们更是暗中勾结,散布谣言,说女子科举会引发天怒人怨,让大胤朝陷入混乱。
林微对此早有准备。她一方面让苏瑾的商队在京城及南方三州广泛宣传女子科举的好处,讲述古代女贤的故事,鼓励有才女子报名应试;另一方面,她亲自制定女子科举的考试规则和科目,女子科举分为文科和女红科,文科考经义、策论、诗赋,女红科考纺织、刺绣、制瓷等实用技能,确保选拔出的女子既有学识,又有实用技能。
然而,就在女子科举报名即将开始时,王焕等人联合了二十余名前朝遗老和保守派大臣,在皇宫外发起了“死谏”。他们身着素衣,跪在皇宫门口,痛哭流涕,声称女子科举违背礼教,若皇上不收回成命,他们便跪死在皇宫门口。
消息传到林微耳中,她立刻前往皇宫。此时,皇宫门口已经围满了百姓,王焕等人跪在地上,声泪俱下,高呼“请皇上收回成命,废除女子科举”。保守派大臣们则在一旁煽风点火,试图煽动百姓的情绪。
林微走到王焕等人面前,神色平静:“王尚书,各位大人,女子科举是皇上英明决断,利国利民,为何你们非要百般阻挠?”
王焕抬起头,眼中满是悲愤:“林微,你这个妖女!你以女子身份干政,已是离经叛道,如今还要开设女子科举,破坏礼教,动摇国本!若不废除女子科举,大胤朝必亡!”
“一派胡言!”林微冷笑一声,“礼教是为了维护国家稳定、百姓安宁,而非束缚人才、阻碍发展。女子科举选拔有才女子入朝为官,为国家效力,何来动摇国本之说?你们口口声声说为了国家,实则是为了维护自己的特权,害怕女子入朝会分走你们的权力!”
就在这时,林微胸口的凤佩突然剧烈地发热,一道强烈的白光从玉佩中散发出来,直冲云霄。白光中,隐约显现出女娲、嫘祖、穆桂英等女贤的虚影,她们面带威严,声音洪亮:“女子有才,亦可治国安邦、造福百姓!女子科举,顺天应人,尔等若再阻挠,必遭天谴!”
虚影停留片刻,便化作漫天金光,洒落在皇宫门口和围观的百姓身上。百姓们见状,纷纷跪地磕头,高呼“女神显灵,保佑大胤”。王焕等人脸色惨白,吓得浑身发抖,再也不敢高喊“废除女子科举”。
皇上得知消息后,亲自来到皇宫门口,看着漫天金光和跪地的百姓,心中震撼不已。他高声道:“女神显灵,乃是祥瑞之兆!这说明女子科举顺天应人,朕意已决,女子科举如期举行,任何人不得再阻挠!若有违抗者,以欺君之罪论处!”
王焕等人吓得面如死灰,连忙跪地求饶:“臣等不敢,臣等遵旨!”
皇上冷哼一声,下令道:“将这些大臣带回各自府邸,闭门思过,没有朕的旨意,不得擅自外出!”
士兵们立刻上前,将王焕等人带走。围观的百姓们纷纷欢呼,对女子科举的支持更加坚定。林微看着这一幕,心中松了一口气。凤佩的显灵,不仅打破了保守派的阻挠,还让女子科举获得了百姓的广泛支持,为后续的推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四节 女科试点,贤才涌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