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4章 商业价值(2 / 2)

俞良这边对结果相当满意。

满意的不只是代言本身,还有广告植入的部分也一并谈妥了。

最终签的是两年全系列合约,不只代言鞋类,还包括运动服饰。

至于为什么代言服装,原因也很简单,因为运动服和普通休闲服饰不一样,耐克不限制他在正式场合,比如颁奖礼、发布会,穿其他品牌的西装或礼服装束。

还写在了合同里。

其实这更像是单纯的商品代言。

当然,鞋子是有要求的,不过也很宽松,就是不限制他在颁奖典礼等正式场合穿别的鞋子,但是在日常,必须穿耐克的鞋子。

但这都是小意思。

所以这也是俞良接耐克代言的原因。

因为既接了这种类型的代言,不影响日后接触其他高端时装品牌,没把自己“绑死”。

而且由于代言范围扩大至服装,耐克直接将原本每年380万的代言费提高到了500万。

虽然俞良如果单独接一个服装品牌的代言,价格很可能更高,但要考虑一点,那就是耐克品牌影响力摆在那里。

耐克作为运动品牌的标杆,其格调和市场认可度毋庸置疑。

因此,这个价格接得并不亏。

更何况,耐克还以高达350万的价格广告植入《唐探》。

别小看这个数字,在当前行业内,这已经算是非常高的植入价格。

而且要说一点,《唐探》并非广告定制电影,鞋服虽会出镜,但谈的时候,俞良这里表示不会刻意给特写或频繁露出。

毕竟不能影响电影。

所以能谈下这个量级的植入费用,实属难得。

当然,话又说回来,俞良他们也不是占便宜。

因为以俞良当前的人气和话题度,他完全值得这个价。

更不用说在外界眼中,这部电影还顶着“张艺谋作品”的光环。

不然耐克也不是慈善家。

但耐克方面这次也有些着急,希望尽快签约并完成广告拍摄。

俞良团队本着“金主优先”的原则,自然积极配合。

于是合同很快签署,并且定于三月下旬在京城拍摄耐克广告。

但是俞良后面也去了解了一下耐克为什么这么急。

比如让他主要推的Nike Free5.0这类较旧款式的鞋,这鞋女款卖的多,所以他判断出,耐克这是要清库存回流资金。

不过新款旧款对俞良来说并不重要,核心只有一句。

钱到位就行。

当然,除了耐克,别的品牌植入也陆续洽谈完成。

他代言的另一品牌新秀丽以100万元拿下了片中所有包类产品的露出,包括行李箱与背包。雷朋则以70万元价格成为双男主墨镜的提供方。

一款名为“宾果”的耳机品牌以100万的价格拿下主角“于风”日常带的耳机,还有此前一直想与俞良合作未果的海澜之家,也以150万的价格拿下了于风这一角色的内搭和裤装。

而还有一个让他们意想不到的品牌,主动的找上了他们,那就是巴宝莉。

而且联系的渠道也是非常规渠道,是时尚圈那边的连线搭桥。

说起来,巴宝莉虽属奢侈品牌,但比起香奈儿、路易威登等顶级大牌,品牌定位略低半档,大致可看作0.6或0.7个LV。

反正在中国是如此的。

但正因如此,巴宝莉中国区负责人就一心想要在中国提升品牌知名度,以此来提高销量。

所以当他们听说时尚新宠俞良将与张艺谋合作新片,便主动试探是否有植入可能性。

毕竟当下最火的年轻演员,加上顶级导演的电影曝光,号召力和格调都足够。

只能说是巧了。

要知道在《唐探》中,风衣是极具标志性的服装元素,甚至带有某种“侦探专业感”的刻板印象。

总之,不穿不专业。

但海澜之家的风衣款式有点那啥...

所以就没选,进而一直在找。

当然,最重要的是,风衣比鞋子可是显眼多了,这要是糊里糊涂或者随便给出去,太亏了。

而巴宝莉,虽说整体不如别的品牌,但是他们也是有优势品的。

正好就是风衣。

俞良特意去官网看了看,不愧是以风衣闻名的品牌,尤其是一款淡棕色长款,经典又醒目,销量与口碑俱佳。

至于前一版《唐探》中主角穿的墨绿色风衣,根本无关紧要。

这是他的《唐探》。

所以这不巧了吗这不是。

更难得的是,一向高冷的奢侈品牌这次竟也愿意掏钱。

巴宝莉最终以100万元达成合作。

风衣将高频出现在两个主角身上,贯穿重要剧情。

属实是干柴碰到烈火了。

而且在植入广告这里,还没完,他不仅自行接洽品牌方,对万达、中影推荐来的合作机会也同样积极对待。

只要品牌商品在电影中出现的不突兀,调性合适,且接受他提出的自然植入要求,他基本上照单全收。

因为之前也说了,俞良虽然喜欢钱,但始终坚持一个底线,绝不能让电影变成一部纯粹的“广告片”。值得庆幸的是,这一次接触的品牌方大部分都表现出较高的配合度,普遍认可并接受了他的内容融合理念。

当然,不显眼的肯定是少收钱的。

主打一个合理,都能接受。

最终,电影共计与十几个品牌达成合作,覆盖服装、配饰、食品、日常用品等多个品类,几乎囊括了片中所有可视的生活元素。

此次品牌植入的总收入也极为惊人。

不同品牌的合作金额虽有高低,但累计总额突破了1400万。

虽未达到如许静蕾的电影那般单靠植入便收回全部成本的极端案例,但1400万左右的植入成绩在业内已属罕见,令万达、中影和中视方面都感到惊讶。

尤其是中影和万达,尽管制作投资电影经历丰富,但如此高额的植入收入仍超出了他们的常见范畴。

在他们以往主导的项目中,品牌合作多依托公司平台资源或行业关系促成,像这样主要凭借演员个人的市场号召力吸引来大规模商业投资的情况,实属少见。

总之,这次单靠广告植入,《唐探》就拿下1400多万的收入,极大缓解了票房回本压力。

要知道,植入广告收入属于制作前端收益,无需像票房那样在后期与院线、发行等各个环节分账。票房收入一亿,制作方最后实际分到的可能仅3300万左右,而植入费则是实打实的全额进账。

《唐探》总投资5000万,开拍前便通过植入收回了将近四分之一,这无疑为投资方增添了巨大的安全感。

尽管这部电影带有张艺谋的监制光环,但明眼人都看得出,品牌方大部分都是冲着俞良而来。

俞良在“流量明星”这一概念尚未被市场完全定义的时期,就提前示范了“流量”所能兑现的巨大商业潜力。

这也是为什么,过些年资方和剧组那么喜欢用“流量”,因为真的能带来“钱”。

在盈利至上的市场逻辑下,商业回报往往成为第一考量。

所以什么老戏骨,实力派,通通靠边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