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武侠修真 > 宇宙秘籍之七碎片 > 第1章 两宋之交觅遗篇1

第1章 两宋之交觅遗篇1(2 / 2)

老者侧身让我进屋,扑面而来的是一股浓重的墨香混着霉味。屋内八九个文士围坐在一张缺了腿的八仙桌旁,桌角用砖块垫着才勉强平稳。墙上挂着的苏轼手迹已被虫蛀得千疮百孔,几个年轻些的书生正用糨糊小心翼翼地修补,他们的指尖沾着墨渍,动作轻得像在呵护初生的婴儿。

“蜀地?”坐在主位的老者——后来我才知道他是前国子监博士周延儒——端起粗陶茶杯呷了一口,茶汤浑浊得能看见杯底的茶渣,“上个月从成都府逃难来的商人说,那边的锦官城也开始征丁了?”

“是,”我顺着话头往下说,目光扫过桌上散落的诗稿,大多是“山河破碎风飘絮”之类的句子,“晚辈临行前,见着武侯祠的香火仍旺,百姓们都说,只要还有岳将军这样的忠臣,大宋就不会亡。”

这话像是火星落在了干柴上,一个留着络腮胡的壮汉猛地拍了下桌子,震得砚台里的墨汁溅出几滴:“说得好!前日我在城墙上,亲眼见着岳将军的背嵬军冲杀,那些金狗的铁浮屠在岳将军的钩镰枪下,就跟纸糊的一样!”他的虎口处缠着渗血的布条,听说是前日帮守城士兵搬运滚石时被磨破的。

周延儒却摆了摆手,指尖在桌面上轻轻敲击着:“岳将军的勇烈天下皆知,可如今他在朱仙镇被十二道金牌召回,朝中……”他突然停住话头,往窗外瞥了一眼,压低声音道,“奸臣当道,良将难存啊。”

屋角的油灯突然爆出灯花,一个穿绿袍的年轻书生突然哭出声来:“周先生,弟子前日在相国寺见到岳将军的幕僚,他说将军在狱中还在写《五岳祠盟记》,字里行间都是‘还我河山’……”

“噤声!”周延儒猛地打断他,眉头拧成个川字,“隔墙有耳!”

我趁机上前一步,从怀中取出时枢幻化的半块玉佩——这是为了取信于人特意准备的信物,玉质温润,上面刻着“精忠”二字。“晚辈确实有要事相求,”我将玉佩放在桌上,看着众人的目光,“需寻一部能体现我大宋军民抗争精神的典籍,用以……用以激励后方百姓。”

周延儒拿起玉佩对着灯光细看,玉上的刻痕深得能卡住指甲,他忽然叹了口气:“若在太平年月,史馆里藏着的《三朝北盟会编》便能胜任,可如今……”他顿了顿,指节轻轻敲着玉佩,“上个月金兵烧了秘阁,多少孤本都成了灰烬。”

“那岳将军的文集呢?”络腮胡壮汉急道,“我听说将军常写些诗词,有次打了胜仗,在城楼上题的诗,连过路的老秀才都掉眼泪。”

“怕是难寻,”周延儒摇头道,“将军的文稿多由随军书记官保管,去年颍昌大战后,那位书记官被流矢射中,随身的书箧都丢在了乱葬岗。”他沉默片刻,突然看向我,“不过倒是有个叫邵缉的书生,前年曾在鄂州军营待过半年,据说抄录了不少将军的言行,你或许能找到他。”

“邵缉?”我心头一动,时枢在腕间微微发烫,这是找到线索的征兆。

“他原是太学的学生,”周延儒回忆道,“去年冬天汴京失守时,带着书童往南逃难,临走前托人给我捎过信,说要去江南寻访散落的史料。”他从怀里摸出一张揉得发皱的麻纸,上面用炭笔写着几行字,“这是他当时留下的地址,在应天府的报恩寺,你去那里问问,或许能有消息。”

接过麻纸时,指尖触到纸上凹凸的纹路,那是反复折叠留下的痕迹。窗外的鼓声又响了起来,这次却带着些急促,络腮胡壮汉猛地站起身:“我得去城头看看,莫不是金狗又要攻城了!”众人纷纷起身告辞,临走时,那个绿袍书生往我手里塞了本手抄的《论语》,书页边缘都磨得起了毛边。

走出墨香斋时,夜色已浓,城头的火把连成蜿蜒的长龙,风吹过垛口的声音像极了呜咽。我攥着那张麻纸,沿着石板路往南走,路过一处残破的牌坊,上面“天波杨府”四个字被人用黑炭涂掉了大半,只剩下“天”和“府”两个字,在月光下透着凄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