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馆长的眉头紧紧锁起,陷入了两难。
林向阳观察着老馆长的神色,知道火候差不多了,便抛出了他真正的计划:
“老师傅,我知道原书不能动。您看这样行不行?”
他语气诚恳,带着商量的口吻。
“您能不能……只把那个相关的图表大概样子,或者关键的数据关系,跟我描述一下?或者,我自己根据理解试着画一下那个机构的简图和可能的受力点,您帮我看看,跟我记忆中那本书的脉络是不是吻合?我只需要一点方向性的提示,确认一下我的思路到底错在哪里就行!绝不会让您违反规定把书拿出来!”
他这个提议,巧妙地将“查阅原书”变成了“口头探讨”和“思路验证”。
他没有要求看原书,只是希望借助老馆长可能存在的、对那本书内容的模糊记忆(或者哪怕只是基于常识的判断),来为自己的“复原”工作提供一个合理的掩护和切入点。
老馆长愣住了。
他没想到林向阳会提出这样的办法。
这确实……不算直接违反借阅规定。
他只是基于一个学生的请教,凭借自己的记忆和知识(尽管可能很有限)进行一些指导性的交流。这在图书馆工作中,有时也会发生。
更重要的是,林向阳那份对知识的执着和灵活变通的智慧,再次打动了他。
老馆长沉吟了足足有一分钟,目光在林向阳诚恳而期待的脸上逡巡,最终,他似乎下定了决心,轻轻叹了口气,声音压低了一些:
“那本书……年代久了,具体图表我也记不太清了。”
他先撇清了自己的责任,然后话锋一转。
“不过,‘连杆机构极限位置应力集中’这个概念,我倒是有点印象。通常……嗯,通常会在那个活动铰接点,还有杆件截面突然变化的地方……比较容易出问题。书上好像是用一种……一种带阴影线的示意图来表示应力分布的,最大值点通常用箭头标出……”
老馆长凭借模糊的记忆和常识,断断续续地、极其概括地描述着。
他的描述并不精确,甚至可能有些偏差,但这已经足够了!
对于林向阳而言,这些零散的信息,如同拼图的关键碎片!
结合他自身扎实的力学知识和脑海中储存的后世更为先进的有限元分析概念,那个经典的应力分析图表的大致框架和核心思想,迅速在他脑海中重构、清晰起来!
“我明白了!谢谢老师傅!您这一句话点醒我了!”
林向阳脸上露出恍然大悟的兴奋神色,他立刻从书包里(他一直习惯带着自制的炭笔和草稿纸)掏出纸笔,就着借阅台的边角,飞快地画了起来。
他先勾勒出一个简单的四连杆机构简图,然后在老馆长提到的活动铰接点和杆件截面变化处,用不同密度的阴影线标注出应力分布的大致情况,并用箭头明确指出了理论上的最大应力点。
他的笔法流畅,线条清晰,阴影过渡自然,虽然工具简陋,但呈现出的图表却显得专业而直观。
老馆长在一旁看着,眼睛越瞪越大。
他仅仅提供了一点模糊的方向,这个少年竟然就能画出如此……如此像模像样的分析图?这理解力和再现能力,也太惊人了!
“是不是……大概类似这样的?”
林向阳画完,将草稿纸推到老馆长面前,语气带着“求证”的意味。
老馆长看着那张图,虽然无法确认与原着是否百分百吻合,但那股专业的气息和严谨的逻辑感,让他下意识地觉得“就是这种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