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见自家屋门口,那个由他设计改良的“二次燃烧节能窑”正冒着袅袅余烟,弟弟卫国蹲在窑边,手里拿着一根树枝,正小心翼翼地扒拉着窑口的灰烬,小脸上蹭了几道黑灰,神情却专注无比。
“大哥!你回来啦!”
听到脚步声,卫国抬起头,看到林向阳,立刻露出一个灿烂的笑容,献宝似的从尚有余温的窑灰里扒拉出两个表皮焦黑、个头饱满的红薯,“正好!这两个最大的,我给你和姐姐留着呢!”
看着弟弟那纯然的喜悦和分享的快乐,林向阳心中微微一暖,那些关于“盾”、关于钱叔的沉重思绪,暂时被搁置一旁。
他走上前,接过一个烫手的红薯,在手里掂了掂,笑道:“火力控制得不错,没烤焦,香味也足。看来咱们卫国产‘林记烤薯’的手艺是越来越好了。”
得到大哥的肯定,卫国嘿嘿直乐,比自己吃了还开心。
兄弟俩就坐在门口的小马扎上,剥开焦黑的外皮,露出里面金黄软糯、冒着腾腾热气的薯瓤,香甜的气息愈发浓郁。
晓梅听到动静也从屋里出来,接过另一个红薯,小口小口地吃着,同时不忘汇报:“大哥,今天后街的陈婶又来问了,想请咱们得空给她家看看那扇关不严实的窗户。我说等你回来定时间。”
“嗯,记下了。明天放学早,我过去看看。”
林向阳点点头,感受着食物带来的满足感和家庭日常的温馨。
这种凭借手艺获得认可、一点点改善生活的过程,踏实而珍贵。
然而,这份温馨并未持续太久。
卫国几口吃完自己的那份红薯,意犹未尽地舔了舔手指,忽然想起什么,转身从屋里抱出一个用旧报纸包裹、沉甸甸的物件。
“大哥,你看这个!”
卫国将东西放在林向阳脚边,解开报纸,露出里面一本深蓝色硬壳封面、纸张泛黄厚重的大部头书籍。
封面上印着醒目的俄文标题和复杂的机械剖面图。
“这是……”林向阳瞳孔微缩。
“是厂里技术科的王工给的!”
卫国语气带着点小得意,“我今天下午去给厂区宿舍送修好的窗户插销,正好碰到王工在废料堆那边翻东西。他看我力气大,叫我帮他把这箱‘废书’搬回办公室。搬完了,他随手翻了翻,抽出这本,说是什么……哦对,‘过时的老型号机床说明书’,没用了,看我喜欢捣鼓东西,就送给我了。”
王工?
林向阳脑海中浮现出那位在柴油机事件中有过一面之缘、性格有些执拗却痴迷技术的老师傅。
他居然会送书给卫国,这倒是出乎意料。
看来卫国这段时间在“互助组”里展现出的动手能力和吃苦耐劳,也落入了一些有心人眼中。
林向阳小心地拿起那本俄文技术手册。
书很旧,边角磨损严重,散发着陈年纸张和淡淡机油混合的气味。
他翻开书页,里面密密麻麻的斯拉夫字母如同天书,穿插着大量精密的结构图、电路图和数据表格。
这绝非卫国所说的“过时的老型号”那么简单,从其复杂程度和涉及的系统(包括液压、电控)来看,这很可能是一本关于某种中型精密机床,甚至是特定型号加工中心的维护与调试手册!
在这个年代,属于相当宝贵的技术资料。
“王工还说了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