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中学钟楼那洪亮而悠扬的钟声,不仅驱散了陈主任眉宇间的焦灼,更像是一道报喜的福音,传入了匆匆赶回大杂院的林向阳耳中,让他的脚步都轻快了几分。
学费这座压在心头的巨石,虽未完全搬开,但已然松动。
他为学校解决了实际困难,学校投桃报李,给予了实质性的回馈,这让他看到了凭借自身能力在这个时代立足、并为家庭开拓生存空间的希望。
回到大杂院时,夕阳的余晖正将院墙染成一片温暖的橘色。
院内气氛平和,邻居们投来的目光少了以往的探究与算计,多了几分源于“扫盲模范”和“技术能手”的隐约尊重。
王翠花家的门帘紧闭,想来是前几日被李主任当众敲打后,暂时收敛了气焰。
这种难得的宁静,让林向阳紧绷的心弦稍稍放松。
他推开自家屋门,一股熟悉的、混合着旧书墨香和饭菜蒸汽的味道扑面而来。
晓梅正趴在炕桌上,对着一本俄文数学教材和那本破旧俄汉词典较劲,小眉头时而紧锁时而舒展;
晓雨则坐在小马扎上,用炭条在废纸背面专注地画着歪歪扭扭的小人,嘴里还哼着不成调的儿歌。
灶台上温着窝头和一小碟咸菜,显然是晓梅提前准备好的晚饭。
一切看起来井然有序,充满了积极向上的家庭氛围。
然而,林向阳敏锐地察觉到,屋里少了一个人。
“卫国呢?”他放下书包,随口问道。
晓梅抬起头,推了推鼻梁上并不存在的“眼镜”(模仿大哥思考时的动作),小嘴一撇:
“不知道跑哪儿野去了!下午就说出去找找有没有零活,到现在还没回来。作业一个字都没写呢!”
她语气里带着管家婆特有的不满和对弟弟贪玩的无奈。
林向阳笑了笑,没太在意。
卫国性子活络,坐不住,让他像晓梅一样长时间伏案学习确实强人所难。
出去跑跑,看看能不能接到修理活计,也是为家庭分担,算是“理论联系实际”了。
他走到灶台边,准备热饭,心里盘算着如何将学费减免的好消息告诉弟妹,也想想接下来“向阳互助组”该如何拓展业务,稳定收入来源。
就在这时,屋门“哐当”一声被猛地推开,林卫国像一头小牛犊似的冲了进来,满头大汗,脸上、手上还沾着油污,呼哧带喘,但眼神亮晶晶的,带着一股子兴奋劲儿。
“大哥!你回来了!你看!”
他献宝似的将手里攥着的东西举到林向阳面前。
那是两张皱巴巴、沾着油渍的一元纸币和几枚毛票。
“我今天下午帮后街老张家修好了他们那辆快散架的板车!换了两个轴承,紧了紧车架!他们夸我手艺好,给了两块钱!”
卫国声音洪亮,带着难以抑制的得意和成就感,“我还顺带帮隔壁院王奶奶修好了漏水的铁壶,她给了五毛钱!”
他扬起沾满油污和汗水的脸,那神情,比晓梅考了满分还要骄傲。
在他朴素的价值观里,能凭借自己的力气和大哥教的手艺赚到实实在在的钱,帮衬家里,就是最有本事、最值得炫耀的事情。
晓梅凑过来,看了看那两张纸币,小脸上也露出一丝笑意,但还是习惯性地拿出账本,一边记录一边念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