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6章 银幕下的商战(2 / 2)

林向阳不再卖关子,直接布置任务:

“卫国,你把剩下的竹篾都拿出来,按我教你的,编一些简单结实的圆圈,大小能套在头上就行。晓梅,你帮晓雨准备颜料和画笔。晓雨,大哥需要你画点东西……”

他迅速在脑海中搜索着近期电影院可能放映的、最受欢迎的影片信息。

通过矿石收音机和偶尔听来的议论,他锁定了一部反复上映、群众基础极好的反映敌后斗争的黑白故事片——《铁道卫士》。

影片主角,那位足智多谋、英勇无畏的铁路工人形象,深入人心,尤其是他标志性的蓝色工装帽,极具辨识度。

“就画这个!”

林向阳用木炭在旧报纸上,简单勾勒出那顶帽子的轮廓,虽简陋,但神似。

“晓雨,你就照着这个样子,用蓝色的颜料,画在卫国编好的竹圈上,尽量画得像一些。正面可以再写上个‘铁道’或者‘卫士’的字样。”

他又想了想,补充道:“再画一些简单的星星、红旗,或者‘胜利’、‘光荣’的字样,用在其他的竹圈上,作为备用款式。”

这就是他计划的“商品”——简易的、带有电影角色标志或革命元素的“纸帽”。

材料几乎是零成本(竹篾边角料和之前画斗笠剩下的颜料),手工自家出,最关键的是,它紧扣电影院这个场景,满足了观众(尤其是孩子们)对银幕英雄的崇拜和代入感,是一种情感的延伸和身份的象征。

虽然粗糙,但在这个文化消费品极度匮乏的年代,这种小小的、具有象征意义的物件,很可能引发意想不到的欢迎。

兄妹四人立刻行动起来。

卫国手上功夫麻利,很快编出了几十个大小不一的头环骨架。

晓雨则在晓梅的辅助下,发挥她的艺术天赋,用蓝色的颜料仔细地描绘“工人帽”,用红色勾勒星星和旗帜。

林向阳自己也动手,用毛笔蘸墨,在帽檐上写下工整的“铁道卫士”字样。

忙活了大半天,几十顶充满手工痕迹、色彩鲜明、主题明确的“电影角色纸帽”终于完成。

虽然比不上正规工厂出品精致,却带着一种朴拙的真诚和应景的趣味。

傍晚,匆匆吃过晚饭,林家兄妹用一个大布包袱裹好这批特殊的“商品”,踏着积雪,迎着凛冽的寒风,来到了红星电影院门口。

果然如林向阳所料,虽然离晚场电影散场还有一个多小时,但电影院门口已是热闹非凡。

高大的宣传墙上贴着巨幅的电影海报,灯光将《铁道卫士》主角那坚毅的面孔照得清晰可见。

等待入场的观众排起了长队,更多的是聚集在门口空地上聊天、等候的小年轻和带着孩子的居民。

空气中弥漫着一种节日前夕特有的躁动与欢欣。

林家兄妹选了个离出入口不远不近、既不挡道又能被轻易看见的位置,铺开一块旧布,将几十顶纸帽分门别类、整齐地摆放出来。

那一片蓝色(工人帽)和红色(星星红旗),在昏黄的路灯和雪地反光下,显得格外醒目。

“来看一看喽!刚出炉的《铁道卫士》同款帽!戴上它,保家卫国精神足!”

林向阳清了清嗓子,学着记忆中小贩的腔调,开始吆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