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毫无造型可言,但作为测试品足够了。
第二天清晨,天刚蒙蒙亮,寒气最重的时候。
林向阳将那个沉甸甸、冒着森森白气的冰坨子,小心翼翼地放入自制的“土法保温箱”中,周围用一些碎布头塞紧,盖上盖子。
然后将保温箱牢牢固定在雪橇上。
“卫国,跟我走一趟。”林向阳招呼道,“我们模拟一次长途运输。”
他设定的路线是从大杂院到城东废弃的砖窑厂(即上次黑市遇险的地方),路程不近,且路况复杂,有平整的街道,也有颠簸的土路。
兄弟二人拖着沉重的雪橇,出发了。
寒风扑面,呵气成霜。雪橇在压实积雪的路面上发出嘎吱嘎吱的声响,缓慢而坚定地前行。
林向阳时刻关注着保温箱的状态,不时用手触摸箱体外部感受温度变化。
一开始,效果似乎不错。
箱体外部一直很冰凉。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日头渐渐升高(虽然是冬日,阳光依旧有微弱的热量),加上路途颠簸,问题开始暴露。
行至半途,一段坑洼不平的土路,雪橇剧烈颠簸了几下。林向阳听到保温箱内传来细微的、冰坨与箱壁碰撞摩擦的声音。
他心中一沉,赶紧停下检查。
打开箱盖,只见原本塞得紧紧的碎布有些松动,冰坨子表面似乎……比刚放进去时,光泽度差了一点点?
他用手摸了摸,指尖传来更明显的湿意和冰冷。
融化,已经开始悄然发生。
“大哥,好像……还是有点化?”卫国也看出了端倪,担忧地说。
林向阳抿紧嘴唇,没有说话。
他重新整理好填充物,盖紧箱盖,继续前行。
最终到达废弃砖窑时,已是正午。来回花费了近三个小时。
他迫不及待地打开保温箱。
冰坨子依然存在,没有变成一滩水,这已经比直接暴露在空气中好上无数倍。
但是,它的体积明显缩小了一圈,表面布满水珠,形状也变得有些圆滑。
融化了接近三分之一!
这个结果,既让人失望,又在意料之中。
“还是不行啊……”卫国有些气馁。
“不,恰恰相反。”
林向阳看着那缩水的冰坨,眼中却闪烁着光芒,“它证明了我们的思路是对的!隔热有效!只是我们的材料和工艺还不够完善。”
他仔细分析着:“填充物在运输中会移位,导致隔热层出现薄弱点;箱体密封性还是太差,冷气会外泄,热气会侵入;还有,冰本身在运输中的震动和摩擦,也会产生热量,加速融化……”
他一边说,一边在脑海中飞速优化着方案:
是否需要更牢固的固定方式?
是否可以在箱体内壁增加一层光滑的、摩擦力小的材料(比如剩下的油纸或光滑的铁皮)?
是否可以在冰坨外部也包裹一层隔热的干草或棉絮,减少直接接触空气的面积?
“走,回去!”林向阳拉起雪橇,语气中充满了斗志,“我们知道问题在哪儿了,就有办法改进!”
这次不成功的试验,非但没有打击到他,反而让他更加明确了技术攻关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