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破局的思路豁然开朗!
“妙啊!大哥!”
晓梅第一个反应过来,激动地拍手,“就像之前我们糊报纸新衣一样,东西还是那个东西,加上点花样,感觉就完全不一样了!”
卫国也恍然大悟,憨憨地笑道:“对啊!画上画儿!这主意好!晓雨画得最好看!”
晓雨听到提到自己,小脸一红,但眼睛里也闪烁着跃跃欲试的光芒。
说干就干!
林家兄妹立刻行动起来,分工明确。
林向阳负责总体设计和质量把关,确保颜料不会遇水即化(他用有限的化学知识,尝试用鸡蛋清混合彩色粉笔末,调制成相对防水的“土法颜料”,虽然效果无法和后世相比,但应付小雨短时间问题不大)。
晓梅负责图案设计和“市场调研”,她凭借平时观察,设计了几款可能受欢迎的简单图案:除了熊猫,还有鲤鱼、蝴蝶、简单的花卉,以及“平安”、“喜乐”等吉祥字。
主力画师,自然是拥有天赋观察力和细腻手感的晓雨。
别看她年纪小,拿起林向阳用树枝削尖、绑上布条做成的“画笔”,蘸着大哥调制的“特制颜料”,在小板凳上坐定,拿起一顶斗笠,屏息凝神,小手稳得出奇,寥寥几笔,一只活灵活现的小熊猫雏形就出现在斗笠顶上,憨态可掬。
卫国则负责体力活和后勤,搬运斗笠、晾晒成品,以及用破锅熬制更多的“固定胶”(主要是稀释的浆糊混合蛋清,增加颜料附着力)。
小小的屋内,顿时变成了一个繁忙而充满创造力的手工作坊。
炉火映照着四张专注而充满希望的小脸。
他们不敢一次性画太多,先试制了五顶。图案各有不同,有晓雨画的熊猫和蝴蝶,有晓梅设计的锦鲤和花卉,还有林向阳写的“向阳”字样(带点自我宣传意味)。
第二天,天气果然如预报般阴沉,空气中湿气很重,一副山雨欲来的架势。
林家兄妹没有出烤红薯的摊子,而是由林向阳和卫国,带着这五顶精心“改制”的“涂鸦童趣笠”,来到了街口。
他们没有像往常那样摆开阵势,只是由林向阳拿着一顶画着胖乎乎锦鲤的斗笠,静静地站在屋檐下。
卫国则拿着两顶普通的原色斗笠作为对比。
很快,他们的“新产品”就吸引了路人的目光。
尤其是带着孩子的妇人,和一些年轻的姑娘。
“诶?这斗笠上还画着鱼呢?真稀罕!”
“妈妈,妈妈,我要那个有胖熊的帽子!”(孩子把熊猫认成了熊)
“这画儿挺喜兴的,戴着下雨心情都能好些吧?”
询问的人不少,但听到林向阳报出“三毛钱一顶”的价格时,大多都咋舌摇头。
“太贵了太贵了,国营店才一毛五呢!”
“画个画就贵一倍?不值当。”
质疑的声音很多。
林向阳也不急,只是耐心地解释:“大姐,您看这画,都是手工一笔笔画的,颜料也是特制的,不容易掉。戴着出门,保证您家孩子喜欢,还不容易跟别人拿混了。图个新鲜吉利嘛!”
他深知,这种带有“文创”性质的产品,需要等待识货、也愿意为“情绪价值”买单的顾客。
时间一点点过去,阴沉的天空终于开始飘落雨丝。
行人纷纷加快脚步,寻找避雨处或拿出雨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