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个结构看似粗糙,却暗含巧思。
邻居们很快被这边的动静吸引。好奇者有之,观望者有之。
当得知林家小子又要“瞎鼓捣”烤红薯的炉子时,不少人露出了不以为然的神色。
烤红薯谁不会?
弄个破桶糊点泥巴,还能玩出花来?
王翠花自然是不会放过任何冷嘲热讽的机会,隔着院子就嚷嚷:“哎呦喂,这刚吃上两天饱饭,就又折腾上了?还烤红薯?别到时候红薯没烤熟,先把那点家底都烧光喽!煤是那么好买的?”
她这话,倒是戳中了一些邻居的心思。
这年头,煤是定量供应,家家户户都紧巴巴的。
林家这炉子一看就不是省油的灯,真要天天烧起来,得费多少煤?
虽说煤渣还能再利用,但初始的煤耗可是实打实的。
隐隐的,一种基于资源担忧的不满情绪开始在一些邻居间弥漫。
尤其是一些家里人口多、煤票格外紧张的人家,看林家兄妹忙活的眼神,便带上了几分审视甚至不悦。
林向阳察觉到了这种微妙的气氛,但他不动声色,只是加快了建造速度。
他必须用事实说话。
三天后,一座外形略显古怪但结构扎实的烤薯窑终于完工了。
它比常见的油桶炉子多了些“附件”,烟囱也拐了个弯,看起来有点复杂。
“大哥,这……真能行?真能省煤?”
卫国看着这个灰扑扑的泥疙瘩,心里有点打鼓。
为了弄这个,他可没少出力。
“试试就知道了。”林向阳胸有成竹。
他让晓梅称量出比普通烤薯炉少一半的煤块和煤渣,又让卫国去捡来一些干燥的碎木柴、树叶等“废柴”。
点火,预热。
与普通炉子浓烟滚滚不同,这个烤薯窑初始烟稍大,但很快,随着炉温升高,烟囱出口的烟气变得极其稀薄,近乎透明,只有一股灼热的气流扭曲着空气。
而炉膛内,火光呈现出一种异常明亮的橘白色,热量似乎被牢牢锁在内部,向外辐射的热浪都显得格外集中。
林向阳将几个大小均匀的红薯放入特制的烤架上,推入炉膛。
然后,他小心地调节了二次燃烧室的进风口。
奇迹发生了。
只见炉膛上方原本可能随烟气逸出的零星火星和可燃气体,在二次燃烧室内被进入的新鲜空气充分混合,竟然再次爆发出一阵短暂的、温度更高的火焰,然后才化为彻底燃烧殆尽的热气排出。
这意味着,燃料的能量被榨取到了极致!
围观的人群中,有懂点行道的,比如赵大爷,原本眯着的眼睛渐渐睁大,死死盯着那几乎无烟的烟囱和炉内异常明亮的火焰,嘴里喃喃:“这火……邪性……咋这么‘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