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书籍出版(2 / 2)

起初,只是在小范围的文学爱好者、心理学研究者和对超自然现象感兴趣的人群中口耳相传。但随着第一批读者那近乎狂热的评价和推荐在网络上如野火般蔓延,越来越多的人被“真实灵魂纪实”、“超越生死的爱情”、“生命奇迹的465天”这些触目惊心却又直指人心的标签所吸引,好奇地翻开了这本书。

然后,便是无可抵挡的情感共鸣与心灵震撼。

书店里,常常能看到这样的景象:读者或站或坐,捧着那本白色封面、设计简洁(封面只有湖水的波纹和一双若隐若现、试图相牵的手)的《生死之间》,读着读着,便悄然泪流满面。有人为姚浏作为魂魄,目睹木曲儿悲痛时所描述的那种“比死亡更深的无力感”而揪心扼腕;有人为两人通过灯光闪烁第一次建立联系时的激动狂喜而热泪盈眶;有人为姚浏面对外界贪婪与质疑时的坚守与迷茫而深思;有人为最终选择归还碎片、回归平凡的释然与勇气而深深动容……

社交媒体上,关于这本书的话题如同滚雪球般迅速发酵。

“#生死之间465天#”、“#归舟#”、“#爱能超越生死吗#”等话题接连冲上热搜榜首。

“我哭光了半包纸巾,从未有一本书让我如此相信爱情的存在。”

“这不仅仅是爱情故事,这是对生命意义最深刻的叩问。”

“作为一个失去至亲的人,这本书给了我难以言喻的安慰和力量。我开始相信,他们或许从未真正离开。”

“如果这是真实的……那么我们对生命、对死亡、对意识的认知,是否都需要被重新书写?”

“作者的文笔朴实无华,却字字千斤,每一个字都像是从灵魂深处挣扎而出的呐喊与低语。”

赞誉如同潮水般涌来,其中也夹杂着一些不可避免的质疑声。“炒作吧?”“怎么可能有这种事?”“又是精神幻觉的文学包装?”……但这些质疑的声音,很快便被更多来自读者内心深处的、真诚的感动与共鸣所淹没。因为这本书的力量,不在于它讲述的故事有多么离奇,而在于它所传递的情感,是如此的真实、如此的炽热、如此的具有普世性——对失去的恐惧,对重逢的渴望,对爱情的坚守,对生命意义的探寻,这是每个人都可能面对的灵魂课题。

销量数字以井喷式的姿态疯狂增长。首印的五十万册在三天内售罄,加印一百万册,再次迅速告罄……出版社的印刷机日夜不停地轰鸣着,依旧难以满足全国各地雪花般飞来的订单。《生死之间:我的465天》迅速登顶国内所有图书销售排行榜的榜首,并且将其他书籍远远甩在身后。这股热潮很快便突破了国界,版权被数十个国家的知名出版社争相购买,翻译成各种语言的版本相继问世,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一股关于“爱、生命与死亡”的讨论风暴。

“归舟”这个名字,成了一个现象级的文化符号。他代表了一段不可思议的真实传奇,一种超越物质形式的深刻爱情,一种面对生命无常时迸发出的惊人勇气与智慧。

而这股风暴的中心——姚浏和木曲儿,却依旧安静地生活在那个几乎与世隔绝的山间小筑里。苏雨为他们配备了一台不连接互联网、只用于必要通讯的加密卫星电话,偶尔会传来外界那如火如荼的消息。

当苏雨在电话里,用激动得有些变调的声音,告诉他们书籍销量已经突破千万册,并且引发了全球性的哲学、伦理、生命科学大讨论时,姚浏和木曲儿正并肩坐在屋前的门槛上。

姚浏手里拿着一把小刻刀,正在专心致志地雕刻一块从溪边捡来的、形状奇特的木头,试图把它变成一个小鸟形状的摆设。木曲儿则靠在他的肩膀上,手里捧着一本植物图鉴,对照着辨认旁边一株新长出来的野花。

听到苏雨的消息,姚浏握着刻刀的手微微停顿了一下,抬起眼,与木曲儿对视了一眼。两人眼中都没有预期中的狂喜或者激动,只有一种淡淡的、如同湖水微澜般的讶异,以及一丝……了然的平静。

“是吗?那很好。”姚浏对着话筒,声音平和,听不出太多波澜,“希望它真的能帮到一些人。”

挂断电话后,两人沉默了片刻。山间的风轻柔地吹过,带来远处几声清脆的鸟鸣。

木曲儿将头轻轻靠在姚浏的肩膀上,看着远处在夕阳下如同蓝宝石般宁静的湖泊,轻声说:“好像……我们真的做到了点什么,对吗?”

姚浏放下手中的刻刀和木头,伸手揽住她的肩膀,将她往自己怀里带了带。他低下头,嗅着她发间清新的气息,目光温暖而沉静。

“嗯。”他低低地应了一声,目光也投向那片承载了他们太多记忆的湖水,“至少,我们证明了,爱过,努力过,珍惜当下,生命无论长短,都可以充满意义。”

他们的故事,如同一颗投入世界心湖的石子,激起了层层叠叠、扩散至远的涟漪,改变了许多人对生死的看法,慰藉了无数颗伤痛的心。然而,对于他们自己而言,最珍贵的,并非外界的赞誉与轰动,而是此刻——风雨过后,波澜平息,他们依然能紧紧相依,坐看云卷云舒,静听花开花落,在这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屋檐下,拥有着彼此,和这份用整个灵魂换来的、实实在在的宁静与幸福。

世界的喧嚣属于世界,而他们的宁静,属于他们自己。这或许,就是奇迹之后,生活所能给予的、最美好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