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书籍出版(1 / 2)

时光,如同蓝月湖的水,表面平静无波,深处却自有其流淌的韵律与方向。山间小筑的日子,在日升月落、柴米油盐的浸润下,缓缓铺陈开来,如同一幅笔触细腻、色彩温润的工笔画卷。姚浏的身体,在木曲儿春风化雨般的照料与山野宁静气息的滋养下,如同被严冬肆虐过的土地,终于艰难地、却也坚定地焕发出了新的生机。虽然依旧比常人清瘦些,容易疲惫,但那萦绕不散的病气与虚弱感已逐渐褪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沉淀下来的、内敛的安然。他不再需要整日倚靠在藤椅里,可以帮着木曲儿侍弄屋前那一小片新开垦的菜地,可以提着水桶去不远处的山溪边汲水,甚至可以在天气晴好的傍晚,牵着木曲儿的手,沿着湖畔慢慢地走上长长的一段路,看夕阳将两人的影子拉得老长,交织在一起,分不清彼此。

而那本名为《生死之间》的书稿,也在这段宁静的岁月里,如同悄然生长的藤蔓,一页一页,一章一章,逐渐变得丰厚、饱满。姚浏写作的速度并不快,甚至可以说是缓慢。他并非职业作家,没有倚马千言的才情,他只是像一个虔诚的掘井人,用那支沉甸甸的钢笔,一字一句地,挖掘着那些深埋在记忆深处、混杂着极致痛苦与极致幸福的过往。

写作的过程,对他而言,并非全然是愉快的回忆。每一次提笔,都像是重新揭开那些尚未完全愈合的伤疤。魂魄状态下那种无所依凭的虚无与冰冷,眼睁睁看着爱人悲痛欲绝却无法触摸安慰的焦灼与绝望,获得超凡能力后面对的纷扰、质疑、恐惧与自我挣扎,强行改变未来所带来的法则反噬与记忆混乱……这些如同梦魇般的经历,化作文字的过程,无异于一场漫长而艰辛的自我疗愈与精神洗礼。

他常常写着写着,便会停下笔,望着窗外连绵的青山出神,眉心微蹙,眼神里掠过一丝尚未散尽的余悸。有时,笔尖会因为回忆的痛苦而微微颤抖,在稿纸上留下一个不安的墨点。

每当这时,木曲儿总会适时地出现。有时是默默地为他的茶杯续上热水,将一碟新做的、还带着体温的桂花糕放在他手边;有时是拿着自己的画本,坐在他不远处的窗台下,安静地涂抹着色彩,并不打扰,只是用自己安然的存在,为他构筑一个安全稳定的现实坐标;有时,她会走过去,从身后轻轻抱住他,将脸颊贴在他微凉的背脊上,什么也不问,什么也不说,只是用自己温暖的体温和平稳的呼吸,告诉他——过去已逝,我就在现在,在你触手可及的地方。

她的陪伴,如同最有效的镇静剂,总能抚平姚浏因回忆而掀起的内心波澜。他会深吸一口气,反手握住她环在自己腰间的手,用力地握一下,仿佛从中汲取了继续书写下去的勇气。然后,他再次低下头,笔尖重新变得稳定,将那些黑暗的、痛苦的篇章,与后来拥有的、平凡却珍贵的温暖时光,一并忠实地记录下来。

他写下了在湖畔初遇木曲儿时,她低头写生,阳光在她发梢跳跃的惊鸿一瞥;写下了两人在大学图书馆里并肩复习,偶尔抬头相视一笑的静谧美好;写下了他决定救她时,脑海中唯一的念头——“她不能死”;写下了作为魂魄,日夜守在她身边,看她以泪洗面、痛不欲生时,那比死亡更深沉的痛苦与无力;写下了第一次通过灯光闪烁与她建立联系时,那种跨越生死界限的激动与狂喜;也写下了获得能力后,面对外界贪婪、质疑、恐惧时的迷茫与坚守;更写下了最终决定归还碎片、封印能力,回归平凡时的那份释然与对未来的期许。

他没有刻意煽情,没有夸大其词,只是用最质朴、最真诚的文字,白描般地将那段匪夷所思却又情真意切的经历,娓娓道来。他甚至没有回避自己的脆弱、恐惧和在巨大压力下的犹豫与挣扎。正是这种毫不掩饰的真实,使得这份书稿,超越了一个单纯的奇闻异事记录,更像是一份关于爱、生命、失去与获得的灵魂独白,沉重,却闪烁着人性的光辉。

当姚浏在稿纸的最后一页,画上最后一个句点时,窗外正是一个春雨初歇的午后。空气清新湿润,带着泥土和青草的芬芳,屋檐下滴落的水珠,敲打在青石板上,发出清脆而安宁的声响。他放下笔,长长地、深深地吁出了一口气,仿佛将积压在心头数年之久的、关于生死、关于奇迹、关于抉择的所有重负,都随着这口气,缓缓地吐了出来。

木曲儿就坐在他身边,看着他如释重负的侧脸,看着他眼底那片终于云开雾散后的清明与平静,心中充满了温柔的酸楚与巨大的欣慰。她伸出手,轻轻覆盖在他因为长时间握笔而微微有些僵硬的手指上。

“都结束了?”她轻声问。

姚浏转过头,看着她,眼中流动着一种历经千帆过后、归于平淡的深情。他握住她的手,点了点头,声音有些沙哑,却异常平稳:“嗯,都写完了。我们的故事……都在这里了。”

他将厚厚的一叠书稿推到她面前。

木曲儿低下头,看着首页那四个苍劲有力的墨字——《生死之间》,心脏像是被什么东西轻轻撞了一下,眼眶微微发热。她没有立刻去翻阅,只是用手指,极其轻柔地、带着一种近乎虔诚的态度,抚摸着那凹凸不平的墨迹,仿佛在抚摸那段他们共同走过的、跌宕起伏的岁月。

“想让它被更多人看到吗?”她抬起泪光闪烁的眼,望着他。

姚浏沉默了片刻,目光掠过窗外那被雨水洗刷得格外翠绿的山林,最终落回木曲儿脸上,带着一种深思熟虑后的平静:“我不知道它是否值得被更多人看到。但我想,或许这个世界上,还有很多正在经历失去、处于悲痛中的人。如果我们的故事,能让他们相信,爱可以超越生死,能给予他们一点点面对未来的勇气和希望……那么,让它出版,或许是有意义的。”他顿了顿,握紧了她的手,“当然,这需要你的同意。这不仅仅是我的故事,更是我们的。”

木曲儿没有丝毫犹豫,她用力地回握他的手,眼神坚定而温暖:“我同意。姚浏,这是我们用生命和爱情写下的故事,它应该拥有穿透黑暗的力量。”

书稿的出版过程,比他们想象的要顺利得多,也迅速得多。这得益于苏雨和她背后庞大媒体资源的全力推动。当苏雨第一次读完那份由木曲儿亲手誊写(为了保护姚浏视力)、厚达数百页的书稿时,她在电话那头沉默了足足一分钟,然后,这位见惯了大风大浪、以冷静犀利着称的金牌记者,声音哽咽了。

“姚浏,曲儿……这……这太震撼了……”她吸了吸鼻子,努力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平静些,“相信我,这本书,必须出版!而且,它一定会震撼整个世界!”

苏雨雷厉风行地行动起来。她利用自己的人脉,联系了国内最具实力和声誉的文学出版社——心声文艺出版社的资深编辑。起初,那位编辑对于这种涉及“灵魂”、“超能力”题材的书稿,是带着几分职业性的审慎和怀疑的,毕竟这类题材容易流于怪力乱神。然而,当他连夜读完苏雨通过特殊渠道送来的部分章节后,所有的审慎和怀疑都化为了巨大的震惊和激动。他几乎是立刻拨通了苏雨的电话,声音带着难以抑制的颤抖:

“苏记者!这……这书稿……我无法用语言形容我的感受!它……它太真实了!太动人了!这绝不是虚构的小说!我们社愿意以最高规格、最快速度出版这本书!请务必,务必授权给我们!”

出版合同以惊人的效率签订。出版社调动了最好的编辑团队、最好的美工设计、最好的宣发资源,为这本书的问世保驾护航。书名最终定为《生死之间:我的465天》,465天,正是姚浏从落水“死亡”到魂归身体、真正“复活”所经历的全部时间。

为了尽可能保护姚浏和木曲儿的隐私,避免他们再次被打扰,出版协议中包含了极其严格的保密条款。作者署名使用了姚浏精心挑选的一个化名——“归舟”,取意“风雨飘摇后,终得归岸的扁舟”,寓意着他那段非凡旅程的终点,亦是平凡新生的起点。书中涉及的具体人名、地名也都做了艺术化的处理。所有的宣传和采访请求,一律由苏雨和出版社出面代为应对和筛选。

尽管如此,当《生死之间:我的465天》带着淡淡的墨香,悄然登陆全国各大书店的货架和线上销售平台时,它所引发的风暴,依旧超出了所有人的想象。

仿佛只是一夜之间,一股无声的海啸便以这本书为核心,向整个社会、乃至全球范围,迅猛扩散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