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姚浏郑重地点头,将身份证小心地收好。
消息通过官方渠道和受邀媒体迅速传开,引发了社会各层面更深入的反思与讨论。姚浏的案例,像一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激起的涟漪远远超出了他个人命运的范畴。
首先是在法学界和伦理学界,一场关于“特殊生命状态权益保护”的大讨论轰轰烈烈地展开。姚浏的案例揭示了一个法律盲区——当一个人因极端情况(无论是未来可能出现的意识上传、冷冻复苏,还是像姚浏这样涉及意识特殊状态的案例)导致其存在形态发生变化,但核心意识得以保存时,现行法律应如何界定和保护其权利?是否需要建立一套更精细的、超越单纯生物学标准的“人格-意识”验证与法律地位确认流程?
数位知名法学家联合撰文,呼吁启动相关立法研究,建议设立“意识连续性”作为判定人格法律地位的重要辅助标准之一,并制定针对此类“特殊复苏者”或“意识延续者”的反歧视条款和社会融入保障措施。
在公众层面,讨论则更加感性而多元。人们开始思考生命的定义、意识的本质,以及社会应如何包容那些经历了非凡历程的个体。许多科普作家和媒体人借此机会,向大众深入浅出地介绍意识科学、神经伦理学的相关知识,提升了整个社会对于生命多样性和科技伦理的认知水平。姚浏和木曲儿的爱情故事,则被更多人视为一种精神力量,激励着那些面对困境和绝境的人们。
甚至有一些前卫的建筑设计师和艺术家,从姚浏的经历中汲取灵感,创作了关于“边界”、“融合”、“新生”主题的作品,引发了艺术领域的关注。
面对这些纷至沓来的关注和讨论,姚浏和木曲儿选择了低调。他们没有接受过多的采访,而是将重心放在了姚浏最后的康复阶段和回归正常生活的准备上。
在一个傍晚,姚浏已经能够借助手杖在花园里短距离散步。夕阳将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木曲儿挽着他的手臂,感受着他步伐的日渐稳健。
“好像……做了一场很长很长的梦。”姚浏望着天边绚烂的晚霞,轻声感慨。
“现在梦醒了,”木曲儿将头轻轻靠在他的肩膀上,“我们都在。”
姚浏停下脚步,转身面对她,目光深沉而温柔:“这个醒来的世界,因为那些讨论和努力,也许会变得对后来者更友好一些。” 他指的,是那些可能在未来经历类似困境的人。
木曲儿点点头:“嗯。你打开了一扇门。”
社会接纳,不仅仅是一纸法律文书,更是一种观念的转变和制度的进步。姚浏以他非凡的经历,被动地成为了推动这变革的催化剂。他失去了五年平凡的时光,却或许为未来更多游走于生命边缘的灵魂,争取到了一丝被理解和接纳的可能。
夜幕缓缓降临,华灯初上。姚浏和木曲儿相携着,慢慢走向那扇通往病房的、亮着温暖灯光的大门。门内,是即将开始的、真正属于他们的平凡而珍贵的生活。门外,是一个因他们的故事而开始思考如何更好接纳每一个独特生命的、正在慢慢改变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