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社会接纳(1 / 2)

意识验证实验室里那场无声的“审判”结束后,经久不息的掌声,并不仅仅是对一场科学验证成功的庆贺,更像是一道分水岭,标志着围绕姚浏存在的争议与质疑,在铁一般的科学数据和无可辩驳的意识连续性证据面前,终于土崩瓦解。那份由多位权威专家联合签署、详细记录了验证过程与结论的最终报告,如同一份沉甸甸的、盖棺定论的官方文书,被递交至相关司法、行政机构以及所有密切关注此事的公众平台。

报告公布的当天,网络上之前那些关于“复制品”、“意识实体”的阴险猜测和所谓“理性探讨”,如同被阳光直射的晨雾,迅速消散殆尽。取而代之的,是主流媒体更加深入、更具人文关怀的报道,以及公众层面广泛涌起的支持、敬佩与祝福的浪潮。#欢迎回家姚浏#、#生命奇迹值得尊重#、#爱与科学的胜利# 等话题长久地占据着热搜榜前列。人们开始更多地谈论生命的韧性、爱情的伟大,以及科学探索未知边界时应持有的敬畏与开放态度。姚浏和木曲儿的故事,不再是一个充满争议的猎奇案例,而是演变成了一种象征——象征着人类情感与意志所能达到的极致,以及科技在人文精神指引下可能创造的奇迹。

然而,法律意义上的认可,仍需走过最后一道正式的程序。

在验证报告提交一周后,一个庄严肃穆的上午,姚浏在木曲儿、姚建邦、陈静以及代理律师的陪同下,出席了由法院组织的一场特殊听证会。听证会不对公众开放,但邀请了人大代表、伦理学家、法学专家以及少数权威媒体作为见证。会场气氛凝重,却不再带有审视的压迫感,而是充满了一种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推动社会进步的郑重。

姚浏穿着得体的深色西装,坐在轮椅上(为了节省体力,也作为一种康复中的状态展示),他的脊背挺直,眼神平静而坚定。木曲儿坐在他身边,一身素雅的连衣裙,她的手轻轻搭在他的轮椅扶手上,无声地传递着力量。姚建邦和陈静坐在稍后位置,脸上带着难以抑制的激动与期盼。

主审法官是一位年高德劭、目光睿智的长者。他没有赘述复杂的案情,而是直接引用了意识验证报告的核心结论,并听取了姚浏代理律师关于恢复姚浏法律人格和公民权利的陈述。

“姚浏先生,”法官的声音沉稳而充满力量,回荡在寂静的会场内,“经过严格的科学验证与法律程序审查,现有证据充分表明,您的意识存在清晰的连续性,您的人格同一性并未因意外及后续的特殊经历而中断。您,就是法律意义上五年前因意外而陷入特殊状态的公民姚浏。”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在场所有人,最终落在姚浏身上,语气变得更加温和而具分量:“因此,本庭正式裁定:恢复姚浏先生完整的法律人格认可,其公民身份、各项法定权利与义务自即日起全面恢复生效。任何个人或组织,不得再以意识连续性或身份真实性为由,对其合法地位提出质疑或进行歧视。”

法槌轻轻落下,发出清脆而决定性的一声响。

“成功了!”陈静第一个忍不住低泣出声,紧紧抓住丈夫的手。姚建邦重重地舒出一口气,眼眶瞬间湿润,仿佛卸下了千斤重担。代理律师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木曲儿紧紧握住姚浏的手,泪水在眼眶中打转,却绽放出了最明亮灿烂的笑容。五年了,从蓝月湖畔的生死相隔,到魂魄状态的无声守护,再到意识回归的艰难挣扎,直至此刻,他终于被这个世界,被他所归属的社会,以一种最正式、最无可争议的方式,重新接纳了回来。

姚浏感受到手上传来的力道,他侧过头,看向木曲儿,眼中是深邃的感动和一种如释重负的安宁。他轻轻回握她的手,低声说:“我们……回家了。”

是的,回家了。不仅仅是回到那个物理意义上的家,更是回归了社会这个大家庭,重新成为了其中被承认、被保护的一员。

听证会结束后,在法院指定的房间内,工作人员为姚浏现场办理了新的身份证。当那张崭新的、印着他当前照片和熟悉身份信息的卡片递到他手中时,冰凉的触感却让他感到无比的温暖与踏实。他摩挲着卡片光滑的表面,仿佛在确认一个失而复得的珍宝。

“恭喜你,姚先生。”工作人员微笑着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