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康复训练(2 / 2)

“姚先生,我们再来一遍,‘四是四,十是十’,注意舌尖的位置和气息的平稳。”

姚浏配合着,但木曲儿注意到,他偶尔会走神,目光投向窗外,或者在治疗师重复指令时,指尖会无意识地在轮椅扶手上轻轻敲击,带着一种不易察觉的不耐。当他因为某个音总是发不准而被迫反复练习时,他会深吸一口气,然后非常迅速地、几乎带着一种完成任务般的效率再次尝试,而不是像最初恢复说话时那样,带着新奇的、努力的耐心。

身体恢复的速度是惊人的。 在高强度的、科学的训练和姚浏自身顽强的意志力驱动下,几乎每一天都能看到进步。他从需要两人搀扶才能勉强站立片刻,到可以扶着平行杠独自站立一分钟、五分钟;从只能在轮椅上活动,到可以借助助行器,在康复师的保护下,艰难地迈出第一步、第二步……尽管每一步都摇摇晃晃,如同初学走路的婴儿,却意味着里程碑式的跨越。他的手臂力量在增强,手部的稳定性在提高,说话的气息越来越足,持续时间也越来越长。

所有人都为这迅猛的恢复势头欢欣鼓舞。姚建邦和陈静看着儿子一天一个样子,脸上的笑容越来越多。医生和康复师们也对他的进展表示赞赏。

然而,始终陪伴在他身边的木曲儿,却在那日益蓬勃的生机之下,敏锐地捕捉到了一些微妙的变化。这些变化并非指向不好的方面,却与五年前她所熟悉的那个姚浏,有了一些难以言喻的差别。

五年前的姚浏,是温和的、从容的、带着一种理工科男特有的沉稳和偶尔的腼腆幽默。他也会有执着和好胜心,但更多体现在学业和事业上,对于生活中的琐事和自身的状况,他通常抱有一种豁达和耐心。

而现在,木曲儿感觉到,一种更深沉的、甚至是有些急切的力量,在他体内涌动。

他对于康复进度表现出超乎寻常的专注和目标感。他会主动询问康复师下一阶段的训练计划,会暗自给自己设定目标,比如今天一定要扶着助行器走完十米。如果因为体力不支或者训练效果未达预期,他虽然不会明显发脾气,但会陷入一种短暂的、沉默的低压状态,眼神变得深邃,仿佛在计算着什么,筹划着什么。他会拒绝提前结束训练,即使康复师出于安全考虑建议他休息。

他对周围环境的掌控欲似乎也变强了。他会清晰地表达对食物口味、房间温度、探视时间的偏好,不再像以前那样随意或将就。一次,苏雨来看他,顺手将他床头柜上一本康复指南和一本建筑杂志的位置调换了一下,他目光扫过,虽然没说什么,但在苏雨离开后,他沉默地、费力地伸出手,将那两本书准确地挪回了原来的位置。

还有他的幽默感。五年前,他的幽默是温和的、带着点笨拙的可爱。而现在,偶尔他试图开玩笑时,那幽默里会带上一点更冷静的、甚至是略带嘲讽的底色。比如,当陈浩开玩笑说他康复速度太快,是不是偷偷吃了菠菜,他会淡淡地回一句:“可能纳米机器人顺便优化了我的肌肉蛋白合成效率。” 语气平静,却让陈浩愣了一下,一时不知该如何接话。

这些变化,如同光滑丝绸下细微的纤维倒刺,不仔细触摸几乎无法察觉,但木曲儿却能清晰地感受到。它们指向一个更加果决、更有主见、甚至在某些方面显得有些……坚硬的姚浏。

木曲儿在心中默默思忖。这变化,是因为那五年的空白和濒死体验,让他对时间和生命产生了不同的感悟?是因为魂魄时期那种无力守护、只能眼睁睁看着的创伤,让他潜意识里渴望更强的掌控力?还是……那场惊心动魄的意识整合,那魂魄与肉身的彻底融合,在带来新生机的同时,也无可避免地改变了他性格中某些最细微的配比?

她看着他在平行杠前,咬着牙,汗水顺着下颌线滴落,一次又一次地练习着抬腿、迈步,那眼神中的坚定几乎化为实质。她心疼他的辛苦,也为他强大的生命力感到骄傲。但同时,那一丝关于他性格变化的微妙直觉,如同投入湖底的小石子,在她心底漾开了一圈圈难以平息的涟漪。

康复训练,不仅仅是肌肉和神经的重新教育,似乎也在悄然重塑着一些更深层的东西。木曲儿陪伴着他,支持着他,爱着他,同时也以一个最亲密观察者的视角,默默地、带着一丝隐忧地,注视着这一切的变化。她爱的灵魂已然回归,但回归的载体,似乎经历了一场无人能完全理解的涅盘,展现出与过往既熟悉又陌生的光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