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征作为船长,他的行动逻辑是‘我必须把船和船员带出去’,这是职责所在!杜宇关闭隔离闸,不是因为他想当英雄,而是因为‘只有我能做到,必须立刻做’!
顾南宁注入冷却剂,是出于保护核心数据和样本的科研责任!林原转移芯片,是为了确保牺牲不白费!沈静在绝境中坚持,是为了把同伴用生命换来的数据带回去!”
他顿了顿,目光如炬,仿佛要穿透每个人的内心:
“他们的行为,是因责任而行动;他们的牺牲,是因行动而必然;他们的伟大,是因牺牲而升华!是千千万万普通人在关键时刻,用专业技能和职业操守,做了正确的事!
这就是人民史观下的英雄叙事!不是靠肌肉和口号,而是靠专业、冷静、牺牲和那份沉甸甸的责任感!”
汪言的目光最后落在刘艺菲身上,带着鼓励和期许:“茜茜,沈静在6800公里深处,她害怕吗?当然害怕!她绝望吗?
当然绝望!但她为什么能坚持?不是因为她是‘天选之女’,而是因为她是航天员!她的责任是把同伴用生命换来的数据带回去!这份责任,支撑着她超越生理和心理的极限!”
他重新看向所有演员,语气不容置疑:“所以,把你们身上那些下意识的、模仿来的‘美式英雄’范儿收起来!我要看到的是真实的人,在极端环境下的真实反应!
恐惧、挣扎、疲惫、绝望,但最终被责任感和对生命的敬畏所支撑的坚韧!明白吗?”
“明白!”演员们齐声应道,眼神变得清明而坚定。汪言这番话,像一盆冷水,浇醒了他们潜意识里的模仿,也点燃了他们对角色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演绎欲望。
刘艺菲看着汪言,心里的迷茫和烦躁渐渐消散,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豁然开朗的明悟。她用力点点头:“嗯!汪言哥,我懂了!”
第二天拍摄,气氛明显不同了。
拍摄沈静在舱内发现小蘑菇(仓鼠)死亡的戏份。
绿幕环绕中,刘艺菲跪坐在冰冷的地板上,面前是一个小小的、用道具模拟的仓鼠笼子。没有真实的仓鼠,只有她空空的双手和需要想象的眼神。
镜头推近她的特写。
她没有嚎啕大哭,没有夸张的表情。她只是静静地跪在那里,手指微微颤抖着,伸向那个空荡荡的笼子。她的眼神先是茫然,仿佛无法理解发生了什么,然后瞳孔微微收缩,一丝难以置信的痛楚从眼底蔓延开来。
她慢慢收回手,指尖蜷缩起来,紧紧攥成了拳头,指节因为用力而发白。她的嘴唇抿成一条苍白的直线,下巴微微颤抖着,似乎在极力压抑着什么。一滴眼泪毫无征兆地从她眼角滑落,顺着脸颊无声地滚下,砸在地板上。
整个过程中,她的身体几乎没有大的动作,只有细微的颤抖和紧绷的肌肉线条,传递出一种令人窒息的悲伤和孤独。那种失去唯一伙伴的痛,那种在绝对寂静中独自承受的绝望,透过屏幕,狠狠击中了监视器后的每一个人。
“cut!”汪言的声音响起,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动容,“很好!这条过了!休息十分钟!”
刘艺菲还沉浸在情绪里,助理赶紧跑过去递上纸巾和水。她接过纸巾,擦了擦眼泪,深吸了几口气,才慢慢平复下来。
“茜茜姐,演得太好了!”助理小声说。
刘艺菲摇摇头,声音还有些哑:“是汪言哥昨天的话点醒了我。沈静不是不想哭,是不能哭。她得留着氧气,留着体力,去做她该做的事。她的悲伤,只能这样憋在心里。”
另一边,胡军拍摄韩征船长在通讯中断前最后下达命令的戏份。
他站在舰桥中央,通讯器里传来刺耳的忙音(后期添加)。他脸上没有悲愤,没有怒吼,只有一种近乎冷酷的平静。他迅速扫了一眼面前虚拟的仪表盘(绿幕),语速快而清晰,每一个指令都简洁准确:
“杜宇!手动锁死b3隔离闸!顾南宁!冷却剂注入核心舱!林原!启动数据强制备份!沈静!主舱脱离程序准备!倒计时30秒!”
下达完命令,他放下通讯器,目光投向舷窗外那片想象中的、翻滚的熔岩地狱。他的眼神深邃如海,里面翻涌着对船员的不舍,对任务失败的痛惜,但最终都沉淀为一种与船共存亡的决绝。
他抬手,轻轻整理了一下本就不乱的衣领,这个细微的动作,胜过千言万语。
“cut!完美!”汪言的声音带着赞许。
胡军松了口气,对汪言的方向点了点头。他找到了韩征的魂——不是咆哮的领袖,而是沉默的基石,在风暴中心用责任撑起最后一方天地。
廖凡的机械师杜宇,在关闭隔离闸时,动作不再追求力量感,而是追求精准和效率。他像一台精密的机器,快速判断故障点,选择最合适的工具,用最省力的方式完成操作。
只有在闸门轰然关闭,将他与主舱彻底隔绝的瞬间,他回头望了一眼,那一眼里,有对同伴的告别,有对任务的完成,唯独没有对死亡的恐惧。因为那是他的岗位,他的职责。
“好!杜宇这条情绪非常到位!”汪言肯定了廖凡的转变。
拍摄间隙,特效团队也在飞速成长。天工映画的年轻技术员们,在维塔数码派来的专家詹姆斯(Jas)指导下,学习如何根据演员的表演和导演的要求,在后期构建逼真的地心环境。
“詹姆斯,你看这个熔岩流动的速度和形态,汪导要求要更粘稠,更有压迫感,像缓慢流动的沥青,但又要有内部高温导致的亮斑和气泡……”天工映画的技术主管刘伟指着电脑屏幕上的模拟效果说。
詹姆斯摸着下巴,用带着新西兰口音的英语说:“嗯,粘稠度参数可以再调高20%,湍流系数降低。亮斑的分布要更随机一些,集中在‘河道’中心和撞击点。还有光影,汪导强调要突出那种被高温扭曲的空气感,光晕效果可以再加强一点。”
“明白!”刘伟立刻记下,指挥团队调整参数。
另一边,负责飞船内部特效的团队则在研究如何通过光影变化和细微的舱体震动(后期添加)来增强密闭空间的压抑感和危机感。他们反复观看演员的表演录像,确保特效的加入能强化而不是破坏演员传递的情绪。
“沈静独处时,舱内光源应该非常有限,主要来自操作台的冷光和应急灯的微弱红光。当外部有剧烈震动时,光源会剧烈闪烁甚至短暂熄灭,只留下仪表盘幽绿的微光,这样才能突出那种孤立无援的感觉。”一位年轻特效师提出建议。
“同意!还要加上一些冷凝水汽在舱壁凝结滑落的细节,增加真实感和潮湿阴冷的氛围。”另一位补充道。
团队协作的效率在磨合中不断提升。
一周后,拍摄一场重头戏:落日六号遭遇地幔热涌,主舱与船体分离,沈静独自被困。
巨大的绿幕环绕下,“落日六号”主舱被架设在复杂的机械臂和液压平台上,可以模拟各种角度的倾斜和震动。
刘艺菲被固定在舱内的安全座椅上,身上连着各种传感器(用于捕捉动作数据)。随着执行导演一声“A!”,机械臂开始剧烈晃动,模拟船体遭受冲击和分离时的颠簸。
“轰——!” 刘艺菲的身体随着舱体猛地一歪,安全带瞬间绷紧!她双手死死抓住扶手,指节发白。舱内灯光疯狂闪烁,忽明忽暗的光线在她脸上快速掠过。
她的眼神里充满了惊恐和难以置信,嘴唇微微张开,似乎想喊却发不出声音。当一次剧烈的颠簸让她几乎被甩离座位时,一声短促的惊呼终于冲破喉咙:“啊——!”
但下一秒,当模拟分离成功的提示音响起,舱体震动逐渐减弱时,她眼中的惊恐迅速被一种更深的、冰冷的绝望所取代。
她大口喘着气,胸口剧烈起伏,环顾着突然变得死寂、只剩下自己呼吸声的舱室。一滴眼泪无声滑落,但她立刻抬手狠狠擦掉,眼神重新聚焦,带着一种近乎偏执的坚定,开始检查面前的虚拟仪表。
“cut!”汪言的声音响起。
所有人都屏住呼吸,看向导演棚。
汪言盯着监视器回放,反复看了几遍,脸上终于露出了开机以来最明显的一个笑容:“好!这条非常好!情绪层次、身体反应、表情控制,全都到位!茜茜,演得漂亮!”
片场瞬间响起一片掌声和欢呼声!刘艺菲被工作人员从安全座椅上解下来,腿还有点软,但脸上洋溢着兴奋和如释重负的笑容。她做到了!她演出了汪言哥要的那种在极致恐惧和绝望中,被责任感和求生本能强行拉回的坚韧!
汪言走到片场中央,看着周围疲惫但眼神明亮的演员和工作人员,大声说:“这段时间,大家辛苦了!从最初的无所适从,到现在的渐入佳境,我们共同克服了绿幕表演的难关,也在努力摆脱美式英雄的桎梏,找到了属于我们自己的、真实而动人的英雄叙事!”
他目光扫过刘艺菲、胡军、廖凡等人:“你们用行动证明了,真正的英雄气概,不在于飞天遁地,而在于责任如山时,那沉默而坚韧的脊梁!《带上她的眼睛》的骨架,立起来了!”
掌声再次雷动。绿幕依旧环绕,但此刻,这片绿色的围城,仿佛不再是阻碍,而是一片孕育着无限可能的沃土。中国科幻电影工业的第一支专业团队,在这片绿色中,经历着痛苦的蜕变,也迸发出耀眼的光芒。
然而,汪言知道,这只是开始。特效制作的考验还在后头。天工映画这群年轻人,能否真正将演员们用汗水演绎的“真实”,转化为震撼人心的“地心奇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