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雾里余温 > 第247章 画框里的晨昏

第247章 画框里的晨昏(1 / 1)

裱好的《薄荷田》挂在书架对面时,思砚特意搬了竹凳坐在中间看。桐木画框的纹路和书架的槐木很配,宣纸上的凉棚在晨光里泛着暖,竹凳的歪腿、野菊的黄、灰雀的翅,都像活了过来,连空气里都飘着淡淡的墨香,混着薄荷的清。

“比我想象的好看。”林砚扛着锄头从菜畦回来,裤脚沾着泥,“张叔说这裱工值半两银子,比你那十张宣纸还贵。”他凑到画前,用指腹点了点画里的柴堆,“这斧头刻得像,连木柄的裂纹都画出来了。”

思砚笑着点头,那裂纹是林砚前几天劈柴时弄的,木柄上崩了块小茬,他特意记在心里,画的时候添了两笔淡墨,倒显得更真实。“苏姨的水壶也像,”他指着田埂上的锡壶,“壶嘴的弧度,跟院里那个一模一样。”

苏晚端着洗衣盆从井边过来,水珠顺着盆沿往下滴,在青石板上洇出小水痕。“别总盯着画看,”她笑着说,“来帮忙晾衣裳,今天的风好,傍晚就能干。”她瞥见画里自己的影子,藏在薄荷田边,只露出半截蓝布衫,脸突然有点红。

外婆坐在凉棚下,戴着老花镜穿针线,要给画框缝个布套,“防着落灰,”她线穿过布面,“你娘当年也爱给画装套子,说‘好画得疼着’,跟疼孩子似的。”思砚想起那张红底肚兜,蚂蚱的绿在岁月里褪了色,却被外婆压在箱底,跟新的一样。

午后下了场小雨,淅淅沥沥的,打在凉棚的芦苇席上,发出“沙沙”的响。思砚坐在画案前,看雨丝落在画里的薄荷叶上,像给那些绿镀了层亮。他突然想画幅雨景,就照着眼前的样子,凉棚下的竹凳空着,晾架上的衣裳在风里晃,薄荷田的新绿被雨洗得发亮。

“雨停了去采点蘑菇吧,”林砚在灶房烧火,烟从烟囱里飘出来,和雨雾缠在一起,“后山的松下肯定长了不少,苏晚做的蘑菇汤最好喝。”思砚点头,笔尖在纸上勾出个小小的竹篮,放在画里的田埂上,像在等雨停了就去采。

苏晚在收拾画案,把散落的颜料归拢好,看见思砚的草图,拿起笔添了几笔:“加点水珠在晾衣绳上,像刚被雨打湿的。”她的笔尖很轻,水珠画得圆圆的,像真的要滚下来。思砚看着她的侧脸,睫毛上沾着点雨雾,像蒙了层纱。

雨停时,夕阳从云缝里钻出来,给画框镀了层金。思砚摘下画框的布套,看画里的晨昏和窗外的晚霞重叠在一起,画里的凉棚映着画外的光,竟分不清哪是画,哪是真。“像把日子框在了里面,”他喃喃道,指尖抚过桐木的边框,“连风都带着画里的香。”

林砚背着竹篮从后山回来,篮子里装满了灰蘑菇,伞盖上还沾着泥。“采了不少,”他把蘑菇倒在竹筛里,“够喝两顿汤的。”苏晚赶紧过来挑拣,把带泥的擦干净,“再加点薄荷梗,去去土腥味。”

晚饭时,蘑菇汤的鲜混着薄荷的凉,在碗里打转。思砚看着对面的《薄荷田》,画里的竹凳空着,像在等谁坐下。他突然觉得,这画框像个会说话的匣子,白天装着阳光和蝉鸣,夜里盛着月光和虫声,把每个晨昏都收得满满当当。

外婆喝着汤,指着画里的野菊笑:“等秋天这菊再开了,你再画一幅,跟这张并排挂着,看看一年的光景有啥不一样。”思砚点头,突然发现画里的灰雀尾巴翘得比记忆里高,像在跟谁打招呼,大概是下笔时太高兴,不知不觉添了点自己的心意。

夜里,思砚躺在床上,听着画框在风里轻轻晃,发出细微的“咯吱”声,像画里的竹凳在说话。他想起白天添的小竹篮,想起苏晚画的水珠,想起林砚指过的斧头裂纹,突然觉得,这些不经意的小痕迹,才是画里最暖的部分——像日子里的小缺憾,却让整个画面活了过来。

月光透过窗纸照在画框上,桐木的纹路在地上投下淡淡的影。思砚知道,明天太阳升起时,画里的凉棚会晒得暖暖的,画外的薄荷田会挂着露水,而这画框会继续站在那里,装下更多的晨昏,更多的笑,更多藏在细节里的暖,让每个平凡的日子,都像画里那样,鲜活而安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