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警匪题材提升到了哲学思辨与人性拷问的高度。
他盛赞影片中双卧底的设定是“命运的残酷玩笑”。
每一个角色都在身份认同的泥沼中痛苦挣扎,展现了人在极端环境下的脆弱、无奈与微光。
他写道:“这不仅仅是一部电影,这是一面映照时代的镜子。”
“一把剖开虚伪直刺灵魂的手术刀!”
在文章的最后,吕佳辉用前所未有的笃定语气,写下了石破天惊的结语:
“我以我残存的所有信誉与判断力断言,《无间道》并非仅仅是港城的佳作,它是一部……”
“足以载入全球影视史册的经典!”
“它的光芒,将穿透时间,历久弥新!”
这篇评论,文采斐然,情感澎湃,论断极端。
然而,在《古或仔2》那震耳欲聋的喧嚣面前。
这篇出自“污点评论家”之手的、看似夸大其词的影评。
大多数人看到后,不过是嗤之以鼻。
甚至可能是《无间道》片方走投无路之下,病急乱投医的拙劣炒作。
“我呸!姓吕的这烂人又出来蹦跶了?”
“他还有脸写影评?”
“真是狗改不了吃屎!”茶餐厅里,一个看着报纸的市民不屑地将报纸扔到一边。
“瞧瞧这吹的,还‘载入全球影视史册’?”
“他吕佳辉知道全球影视史的大门朝哪边开吗?”
“为了点钱,脸都不要了!”
办公室中,几个白领对着报纸专栏指指点点,笑声中充满了鄙夷。
“肯定是那个《无间道》的制片方没人脉、没本事做宣传,走投无路了。”
“才想出这种昏招,找个声名狼藉的废物来哗众取宠!”
“这电影要是能好看,我名字倒过来写!”
影评圈内,一些自诩清高的同行更是冷嘲热讽,认为这拉低了整个行业的档次。
舆论几乎是一边倒地认为。
吕佳辉的评论毫无公信力可言。
他越是吹捧,就越证明《无间道》是一部需要靠这种下作手段来营销的垃圾。
这种先入为主的厌恶,甚至让许多人连带着对《无间道》这部电影本身,也产生了强烈的排斥感。
然而,在一片鄙夷和抨击声中。
也有极少部分心思缜密或是对电影品质有更高要求的人,心中产生了一丝微妙的疑虑。
“奇怪……吕佳辉的名声早就烂透了,他就算要收钱,难道不会写得稍微含蓄一点?”
“吹得这么离谱,这么绝对,就不怕彻底沦为笑柄,以后连这种脏钱都赚不到了?”
某个资深媒体人摩挲着下巴,觉得有些不合常理。
“而且,他通篇都在谈电影的结构、立意、人性刻画,用词专业,情感充沛……”
“这不像是一篇纯粹的应付差事的吹捧文,倒像是……”
“他真的被这部电影震撼到了?”
一位对吕佳辉过往文风有所了解的老读者,从字里行间嗅到了一丝不同寻常的气息。
“难道……这部《无间道》,真有什么我们还没发现的过人之处?”
“能让一个身败名裂的评论家,不惜顶着全城的骂名,也要发出这样的呐喊?”
这点微弱的、基于理性分析的怀疑,如同狂风中的一点星火,摇曳不定,却并未完全熄灭。
它驱使着极少数抱着“我倒要看看是什么货色”或者“万一呢”心态的人。
怀着一种近乎“打假”或猎奇的心理。
走进了放映《无间道》的、此刻还显得颇为冷清的影院……
他们都想亲自验证一下,吕佳辉这篇“疯言疯语”的影评,究竟是一场拙劣的骗局。
还是……一个被埋没的预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