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这东南之行的终点,带回的不仅仅是震撼与感慨,更是一副沉甸甸的、关乎帝国命运的复杂图景。他微微阖眼,离京后的一幕幕,如同皮影戏般在眼前快速掠过:
· 应天,旧势力的缩影。 魏国公徐宏基的愚蠢贪婪,残留勋贵和官宦集团那张看似牢固实则腐朽的关系网,漕运、盐政官员在新时代浪潮下的挣扎与贪恋……快刀斩乱麻,震慑一时,但旧时代的幽灵岂会轻易消散?他们就像海面下的暗礁,随时可能让不熟悉水情的船只搁浅。
· 漕运与盐政,帝国的陈年痼疾。 效率低下的运输体系,僵化畸形的专卖制度,依然是寄生在帝国躯体上的巨大肿瘤,阻碍着血液(财富)的健康流动。
· 东南士绅,新的挑战者。 魏忠贤密报中那些名字——泉州林、漳州陈……这些依靠旧海贸模式起家的巨贾,在朝廷主导的、更高效、更规范的新海贸体系冲击下,利润空间被大幅挤压。他们不甘心,竟将目光投向了虎视眈眈的西夷(葡、荷、西),试图借力打力,其行可诛,其心当诛!
· 宁波,新秩序的样板。 轨道滑车、标准货箱、凌云球、初步的蒸汽吊装机……这些经由“龙魂协议”奖励并优化后的技术应用,展现了惊人的效率。还有那个叫王守纪的寒门子弟,他的精明干练,正是朱啸大力推行新式科举、打破阶层固化的成果体现。这些都证明,新的血液和机制,能够带来活力。
· “天工”与“龙魂”。 那些经由他手,或者说经由体内那神秘“龙魂协议”流出的图纸,正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生根发芽,悄然改变着一切。
“陛下,天津卫灯塔信号已确认,预计一小时后靠泊。”身后传来朱求桂沉稳的声音。这位晋王世子,龙爪卫指挥使(代号龙一),即便是他,在初次登临“天启”号时,眼中也曾难以抑制地流露出震撼之色。
朱啸睁开眼,目光似乎穿透了新型玻璃和遥远的空间,望向了北方那指引航向的灯塔光芒,也望向了那座即将再次踏入的、充满权谋与斗争的紫禁城。
“知道了。”朱啸的声音平静,却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冷意,“准备一下吧,求桂。海上风平浪静,但回京之后,怕是难得清静了。有些人,恐怕已经等得不耐烦了。”
朱求桂微微躬身,手不自觉地按在了腰间的佩剑上:“臣明白。无论朝堂风雨几何,龙爪卫誓死护卫陛下周全,一如这‘天启’巨舰,为陛下劈波斩浪!”
朱啸点了点头,不再言语。他转身,最后看了一眼舷窗外那艘正在默默展示着无上威仪的座舰。
这艘秘密打造的国之重器,不仅是他的交通工具和安全保障,更是他推行一切变革、应对一切挑战的、最坚实的后盾和信心的来源。
天津卫已在眼前,而一场没有硝烟、却同样凶险的战争,正等着他归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