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2章 京城消息(1 / 2)

“天启”号宛如一座沉默的钢铁山脉,在天津新式军港内稳稳停靠。

与它那超越时代的威仪相比,码头上黑压压跪迎的官员队伍,显得格外渺小。天津巡抚、漕运总督衙门留守主事、盐政稽查使、龙鳞卫驻天津卫千户,皆按品级肃立,大气不敢出。

“臣等恭迎陛下回銮!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山呼声在宽阔的码头上回荡,隐约能听到附近停泊的小型蒸汽巡逻艇锅炉的轻微嘶鸣。

朱啸缓步走下经过防滑防腐蚀处理的合金舷梯,玄色常服在海风中衣袂微动。他的目光平静如水,缓缓扫过跪伏在地的众人。

天津巡抚的头几乎要埋进地里;那位漕运主事的官袍后背,隐约能看到汗湿的痕迹;盐政稽查使的手指在不自觉地抠着地上的缝隙;唯有那位龙鳞卫千户,虽也躬身垂首,但身姿挺拔,透着军人特有的硬朗。

“众卿平身。”朱啸的声音通过一个别在领口的微型扩音器清晰传出,音量不大,却带着不容置疑的穿透力,“朕离京数月,国事赖诸公勤勉,辛苦了。”他的语气平淡,听不出喜怒。

“臣等分内之事,不敢言辛苦!”众人如蒙大赦,连忙起身,垂手躬身,不敢直视天颜。

朱啸没有理会任何试图上前搭话或呈递请安折子的官员,目光在人群中掠过,对那位龙鳞卫千户微微颔首,随即径直走向一旁等候的、内部装有液压减震系统和简易空调的专用马车。

“陛下,天津巡抚准备了……”一位内侍试图禀报宴请安排。

“免了。”朱啸摆摆手,语气不容置疑,“直接去行宫。”

马车平稳地启动,将码头上各种复杂的目光和心思甩在身后。车厢内,朱啸靠在柔软的真皮座椅上,闭上双眼。

码头上那些面孔,如同一个个符号,代表着盘根错节的旧有秩序和既得利益集团。他知道,真正的较量,从他踏上返程的那一刻,就已经开始了。

天津行宫,外表保持着传统园林的雅致,内部却进行了大量现代化改造。书房内,明亮的“辉光石”将房间照得如同白昼,空气循环系统带来清新气息。

朱啸刚在宽大的书桌后坐下,甚至没来得及喝口热茶,朱求桂便如同影子般无声出现,将一封带着隐龙卫特殊加密印记的密报双手呈上。

“陛下,京师,八百里加急,最高密级。”朱求桂的声音压得很低。

朱啸接过,指尖在那看似普通的火漆上轻轻一按,火漆无声碎裂。

他抽出信笺,快速浏览。上面的内容,与他凭借对朝堂的了解和对人性揣测所预料的,相差无几,但细节更令人玩味:

其一,以都察院御史刘一燝、礼部右侍郎钱象坤为首的“清流”官员,近期的活动愈发频繁。他们不再满足于私下非议,开始在正式奏章中使用春秋笔法,强调“圣天子垂拱而治,远离庖厨”,暗讽皇帝不应“舍本逐末”,过度关注“匠作之事”与“商贾之利”,认为这有损天子威仪,易使“小人得志”。

其二,也是更棘手的一点。应天勋贵倒台及漕运、盐政即将迎来大变革的消息,显然已通过某些隐秘渠道,如同病毒般在京师相关的利益网络中扩散。密报特别提到,龙鳞卫发现,有数名带有明显闽浙口音、自称是某商号掌柜的陌生面孔,近日频繁出入刘一燝、钱象坤等官员的府邸后门,行为鬼祟。

“跳梁小丑,嗡嗡作响,虽不致命,却也烦人。”朱啸冷哼一声,把密报投入火盆,顿时燃起,那密报碳化、崩解,化为极其细微的尘埃,消散在空气中,“看来,朕离开这段时间,有些人真以为可以乾坤倒转了。”

就在这时,书房门被轻轻推开,素月端着一个白玉托盘走了进来,上面放着一杯冒着袅袅白气的“清心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