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1章 新府尹于承志(2 / 2)

他目光沉静,看着于承志恭敬地行跪拜大礼,声音洪亮而稳定:

“臣,皇家玄武学院教习、忠勇校尉于承志,叩见陛下,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于教官,平身。”朱啸的声音平和,听不出喜怒,目光却如实质般在于承志身上扫过,仿佛要穿透那身朴素的衣衫,看清他内在的风骨与灵魂。对于承志,他印象颇深。

当年正是看中其孤直与潜藏的才干,才破格将其从微末中提拔起来,置于玄武学院这方新政人才的试验田中进行观察和培养。

“谢陛下。”于承志起身,垂手侍立,眼观鼻,鼻观心,极力保持镇定,但微微加速的心跳声,似乎只有他自己能听见。

“于教官在玄武学院数年,教书育人,辛苦了。”朱啸开口,语气依旧温和,如同闲话家常,“朕观学院风气日渐清正,学子们皆言于教官律法课严谨公允,能得学子如此评价,甚好。”

于承志忙躬身道:“陛下谬赞,臣愧不敢当。传道授业,恪尽职守,乃臣之本分。能得陛下信重,为朝廷培育英才,已是臣此生莫大之荣幸。”他的回答不卑不亢,带着学者固有的诚恳。

“本分之事,能数年如一日,恪守初心,不为外物所动,便是难得。”朱啸微微颔首,话锋却陡然一转,语气变得沉凝锐利,如同出鞘的利剑,“然则,学问终需经世致用。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如今应天府尹赵文华,徇私枉法,纵容亲属,鱼肉乡里,败坏了留都纲纪,已被朕革职查办。南京,乃我大明之根本重地,不可一日无主官执政。”

他顿了顿,目光牢牢锁定于承志,一字一句道:“朕思虑再三,遍观留都乃至朝中诸臣,觉得你,或可当此重任。”

“应天府尹?!”

于承志猛地抬头,眼中充满了难以置信的震惊,甚至有一瞬间的恍惚。应天府尹!这可是从三品的封疆大吏,地位显赫,权责极重,掌管着应天府的民政、司法、赋税乃至部分防务,应天府虽然被裁撤了陪都功能,但仍就是江南重地,太祖定鼎之都!他一个学院教习,虽有校尉虚衔,但并无任何地方实政经验,平日里打交道的是书本和学生,何德何能,竟被陛下寄予如此厚望?

巨大的冲击让他声音都不自觉地发紧,带着一丝颤抖:“陛……陛下!臣……臣一介学官,唯知纸上谈兵,恐……恐无牧民之才,实难当此社稷重担!应天府关系重大,若因臣之愚钝而贻误政事,臣万死难赎!恳请陛下……三思啊!”

他的推辞发自内心,并非虚伪客套。这突如其来的擢升,更像是一座无形的大山,瞬间压在了他的肩头。

“朕说你能,你便能。”朱啸的语气依旧淡然,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乾坤独断的决绝,“玄武学院所学,律法、韬略、治政、驭民,难道不是为了今日所用?朕看中的,不是你那套引经据典的学问,而是你藏于学究气下的那股刚正不阿的风骨!是你在学院中,便敢于驳斥歪理、维护法度尊严的胆魄!这应天府,积弊如山,人情盘根错节,就是一潭深不见底的死水!需要的,正是你这样不谙‘规矩’、不畏权势的‘愣头青’,去狠狠地撞一撞!去为之刮骨疗毒!”

皇帝霍然起身,绕过书案,走到于承志面前。他的身形并不比于承志高大多少,但那迫人的气势,却让于承志感到呼吸一窒。朱啸的目光如熔金烈火,似乎能点燃人心底最深处的热血与忠诚。

“于承志!”皇帝的声音陡然拔高,掷地有声,“朕任命你为应天府尹,着你即刻上任!你给朕记住,从今往后,你头上只有一片天,那就是大明的天!你心中只有一杆秤,那就是《大明律》!皇亲国戚,勋贵豪强,但有作奸犯科、祸国殃民者,给朕一查到底,依法严惩!不必有任何顾忌!朕当年授你‘忠勇校尉’,要的,不仅是你的‘忠’,更是你的‘勇’!勇者无惧,方能涤荡妖氛!”

说着,他猛地抬手,指向书案一侧那厚厚一叠、几乎堆成小山的卷宗:“这是朕送给你的第一份‘礼物’!赵文华留下的烂摊子,周海案牵连出的诸多污秽,还有那些尚未清理的蠹虫罪证,都交给你了!好好审,仔细查!该抓的抓,该判的判!朕要看到应天府的府衙大堂之上,真正能做到‘明镜高悬’四字!要让这南京城的百姓,都能感受到国法的公正,皇恩的浩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