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9章 金陵新气象(2 / 2)

数以千计的相关官员经历了由吏部、都察院联合进行的严格考核,汰弱留强。其中才干优长、通晓实务者,被妥善安置到新设的漕运总督衙门(统筹东南财赋北运)、皇家仓储总署(管理庞大的江南粮仓、银库)、江宁治安巡防司等关键部门;

而那些才具平庸、不堪驱策者,则按照品级发放了颇为丰厚的遣散银,遣归原籍,最大程度减少了改革阻力,也避免了人才的无谓浪费。

更关键的一步,是彻底瓦解了盘踞于此、世代坐享富贵的勋贵集团。

魏国公、保国公等一众勋臣后裔,其超越律法的特权被尽数削除,大部分被强制“移藩九边”,替大明镇守边境地区,名为重用,实为调离权力中心,并利用他们家族的力量充实边防。

应天府中庞大的勋庄、非法占有的田土被清查、收归国有,或分发与原佃户,或充作新兴官营工场的用地。

如今的南京,行政效率已不可同日而语,庞大的财政负担被极大减轻,其城市定位也发生了根本性转变——更侧重于掌控东南这片帝国财赋重地,维系长江天险这道关键防线,并大力推动其作为文化教育中心和新兴科技的基地。

朱啸此行的目的,正是要亲眼验证这座涅盘重生后的古都,究竟焕发出了怎样的新颜,并亲手为其未来的发展注入更强大的动力。

入住由原南京守备太监那奢靡府邸改建而成、如今已显得简朴而实用的钦差行辕后。

他决定换上寻常富家公子穿的宝蓝色绸缎直身,手持一柄寻常的纸扇,只带了同样换上了淡雅襦裙、扮作妹妹的素月,以及两名扮作随从、眼神精干的隐龙卫,悄然从行辕侧门离开,深入市井街巷,亲眼去看,亲耳去听,亲身去感受这应天府的变化。

他们信步来到城南最为繁华的三山街一带。

这里商铺鳞次栉比,人流如织,叫卖声、讨价还价声、车马声不绝于耳。

空气中混合着刚出笼的包子香气、水果的甜香、药材的苦香,还有女子路过时留下的淡淡脂粉香,共同构成了南京城独特的市井气息。

“哥哥,你看那家‘陈记绒花’,做得真精巧。”素月指着一个小摊位,眼中流露出女儿家的喜爱。

那摊主是位中年妇人,手脚麻利地制作着各色绒花,栩栩如生。

朱啸笑道:“喜欢便去买几支。”他目光扫过街面,看到不远处一家“江南书局”门口聚集了不少人,似乎正在争吵。

“走,过去看看。”朱啸示意了一下,几人便不动声色地靠了过去。

只见书局门口,一名穿着半旧青衿、看样子是个落魄读书人的中年男子,正满脸通红地与书店掌柜争执,他手里紧紧攥着一本书。

“……凭什么说我这书是禁书?这只是前朝一些文人笔记的合集,里面虽有少许议论时政之处,却也并非诋毁圣朝!

你们书局当初印售时怎不说?如今见风声紧了,便要收回销毁,断我生计吗?”落魄文人声音激动,带着几分悲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