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启皇帝端坐于御座之上,静静地听着这持续了近两个时辰、愈发激烈而深入的辩论,从最初的案情陈述,到两派交锋,再到金融、技术、战略层面的延伸,直至首辅总结定调。
他的脸上依旧看不出什么表情,唯有那双深邃的眼眸,时而锐利,时而沉思,手指在御座扶龙的龙首上,有一下没一下地轻轻敲击着。
他看到了老臣的忧国忧民,听到了少壮派的锐意进取,感受到了技术官员的务实保证,更领会了首辅统揽全局的深意与智慧。
当袁可立退回班列,朝堂中出现了短暂的安静,所有人都在等待御座上的皇帝发言。
天启皇帝朱由校(朱啸)知道,时机已然成熟。
他缓缓抬起手,只是一个简单而舒缓的动作,却令百官屏息,连王承恩都下意识地挺直了腰板。
“众卿之所论,肺腑之言,利弊得失,朕已了然于胸。”他开口,声音平稳而有力,在寂静的大殿中回荡。
他的目光首先缓缓扫过曹思诚、李长庚、李邦华、毕自严等人,微微颔首,语气中带着肯定与安抚,“曹御史、李尚书、李阁老、毕学士,老成持重,心系国本民瘼,尔等所言风险与耗费,朕记下了。
战时后勤筹措,人事协调,确需慎之又慎,尔等与相关各部,需尽心竭力,杜绝虚耗,务求实效,此亦为征南成功之关键。”
随即,目光转向王在晋、林墨白、张国纪、徐光启、孙承宗、卢象升、赵承霄等人,语气转为无比的坚定,带着一往无前的决断:“然,王尚书洞察机先,力主把握战机;林墨白、张国纪、李长庚立足商脉流通,放眼长远之利,并提出切实可行之筹款助饷良策;徐先生、孙先生高瞻远瞩,首辅老成谋国,统揽全局,指明方向;卢象升、赵承霄,彰显军人胆魄,矢志为国前驱,誓言精诚团结!
尔等所言,方是开拓进取之见,谋的是帝国千秋之基业,图的是大明万世之强盛!当今之世,浩浩荡荡,海权之争,已是时代潮流,顺之者昌,逆之者亡!我大明,绝不能落后于这波涛之势!朕,意已决!”
最后三字,他声音陡然提高,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如同九天雷霆,又如黄钟大吕,金铁交鸣:
“传朕旨意:”
王承恩早已准备好笔墨,深深躬身,凝神以待,准备记录这必将载入史册的决断。
“一、授定海侯、福建水师提督郑芝龙为‘征南洋诸番钦差大臣、总督南洋水陆兵马’,赐尚方宝剑,准其便宜行事,总揽前线一切军政事务,专事征伐!闽、浙、粤沿海水师及各卫所兵马,悉听调遣!遇紧急军情,可先斩后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