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0章 议论纷纷(1 / 2)

随后,东阁大学士、帝师孙承宗亦开口道,他声音沉稳,带着历经沙场的沧桑与威严:“陛下,老臣曾在辽东督师,亲历战阵,深知边患之烈,皆因初起时未能抓住时机,及时扑灭,终致尾大不掉,耗费国力无数。

观今日南洋海寇之势,与当年建州初起时颇有相似之处。其与西夷勾结,整合诸岛资源,假以时日,若任其形成尾大不掉之势,届时再想剿灭,恐非数十万大军、千万钱粮所能济事。

当断不断,反受其乱。陛下圣心独断,老臣以为,正当时也!

卢象升、赵承霄等皆当世良将,久经战阵,郑芝龙熟悉海情,麾下能人辈出,陛下若能委任得人,调度得当,辅以充足粮饷器械,上下一心,必能克竟全功!老臣,附议征南之策!”

孙承宗以史为鉴,并以自身在辽东的赫赫战功和威望为背书,支持用兵,其分量极重。

他的表态,让许多原本摇摆的武官和与辽东系有渊源的官员,纷纷倾向于主战。

面对主战派层层递进、有理有据的攻势,持重派一时显得有些沉寂。

这时,文华殿大学士毕自严再次出列,他作为经验丰富的老臣,并未直接反对,而是将问题引向了更深的层面:“陛下,诸位同僚激昂慷慨,老臣亦深受感染。然,老夫仍有一虑。远征成败,系于前线将帅之和衷共济。

郑芝龙虽熟悉海情,然出身海商,旧部多为闽人;卢象升、赵承霄等乃朝廷嫡系,战功卓着。

水陆并进,号令能否统一?各部能否精诚配合?若有龃龉,千里之外,陛下亦难遥控。此人事调配之虑,关乎征伐大局,不得不察。”

毕自严此言,直指可能存在的内部矛盾,确实点出了一个潜在的关键问题。

一直沉默立于武官班列前列的定国公卢象升,此刻再次动了。

他身形不算特别魁梧,却站姿如松,步履沉稳,每一步都仿佛带着千钧之力。

他出班,向御座躬身行礼,面容刚毅,目光清澈而坚定,声音不高,却掷地有声:

“陛下,毕大学士所虑,臣以为过矣。”他先是坦然回应了毕自严的担忧,“臣卢象升,自受命统领天雄军以来,只知忠君报国,勠力破敌。

郑芝龙将军虽出身有别,然其归顺朝廷以来,屡立战功,忠心可鉴,陛下既授以总督之权,赐以尚方宝剑,臣与赵侯爷等,自当恪遵号令,同心同德,绝无二心!战场之上,唯有胜负,何分彼此?

水陆将士,皆为国征战,皆陛下之臣子,岂有畛域之见?臣在此立誓,跨海之后,必与郑总督、赵水师及诸位同袍和衷共济,以荡平海寇、扬我国威为唯一之念!若有违此誓,天人共戮!”

卢象升这番光明磊落、掷地有声的誓言,瞬间打消了许多人关于内部不和的疑虑。

他以国公之尊,定边名将之身份,如此表态,极大地稳固了主战派的阵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