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启十五年,八月初秋,本州岛,东瀛省,富士山麓。
富士山,这座被誉为“日本精神象征”的圣山,终年积雪的锥形峰顶在秋日湛蓝的天穹下熠熠生辉,俯瞰着脚下的山河大地。千百年来,它见证了多少王朝更迭、英雄泣血,始终沉默而超然。然而,从这一刻起,它的山体之上,将永久镌刻上来自东方大陆帝国的意志,宣告一个旧时代的彻底终结与一个新时代的强势开启。
山脚下,旌旗招展,甲胄鲜明。一支规模浩大、戒备森严的队伍肃然而立。辽国公卢象升一身戎装,外罩御赐蟒袍,按剑立于最前方,神情肃穆,不怒自威。他的身旁,是平辽侯毛文龙、伏波伯戚镇海等东征军高级将领,以及新任命的东瀛省巡抚、布政使等文官大员。更后方,是精心挑选的五千精锐步骑,军容整肃,鸦雀无声,唯有战马的偶尔响鼻和旗帜在风中猎猎作响的声音,打破这山麓的寂静。
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那条蜿蜒陡峭、直通山顶的登山道上。
数百名强壮的工兵和匠人,在过去的一个月里,克服了高海拔的严寒、缺氧和险峻地形,已经成功地将一批沉重的石材和必要的工具运抵了预定的立碑地点——富士山八合目(约海拔三千四百米)一处相对平坦、视野极佳的平台。
今日,便是最终立碑与铭文揭晓的时刻。
“时辰已到。”卢象升抬头望了望天色,沉声道,“登山!”
命令下达,队伍开始有序地向山顶进发。卢象升、毛文龙、戚镇海等核心人物,在亲兵护卫下,沿着工兵们开辟出的相对安全的路径,稳步向上攀登。
越往上,空气越发稀薄寒冷,呼吸变得困难,但无人退缩。这是一次具有强烈象征意义的仪式性攀登,代表着大明帝国对其新征服领土最高点的正式占领与宣告。
经过数个时辰的艰难跋涉,众人终于抵达了八合目的平台。
此处云雾缭绕,仿佛置身仙境,向下俯瞰,关东平原、相模湾乃至更远处的景色若隐若现,壮丽非凡。平台中央,一块高达一丈五尺(约4.8米)、宽达六尺(约1.9米)、厚达二尺的巨形青石碑已然矗立起来,碑石材质坚硬,打磨光滑,在稀薄的阳光和缭绕的云雾映衬下,散发出凝重而威严的气息。
碑额雕有盘龙戏珠图案,正中预留了镌刻碑文的巨大平面。碑座则由厚重的花岗岩砌成,稳如泰山。
工匠们早已准备就绪,巨大的毛毡覆盖着碑身,等待着最终的揭幕。
卢象升整理了一下衣冠,稳步走到碑前。随行的礼官高唱:“吉时已至,揭幕——!”
覆盖的毛毡被缓缓拉下,光滑的碑面显露出来,上面尚未刻字,但所有人都知道,即将铭刻其上的,将是决定这片土地未来数百年命运的宣示。
卢象升面向东方(京师方向),深深一揖,随后从怀中取出一卷明黄色的绸缎卷轴——这正是由天启皇帝朱啸亲自拟定、以八百里加急送至军前的碑文御旨。他展开卷轴,运足中气,声音穿透云雾,清晰地回荡在山巅,也回荡在每一个在场者的心中:
“奉天承运皇帝,制曰:”
“朕闻,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昔有倭国,僻处海东,自汉唐始,偶通声教,然其酋首,久蓄狼子野心,僭号称尊,纵容寇掠,屡犯天朝海疆,荼毒朕之黎庶。其罪滔天,罄竹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