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依凌壮士之见,该当如何?”蔡邕抬起头,目光复杂地看向凌云,这个一路给他带来太多惊讶和思考的年轻人。
凌云目光灼灼,迎上蔡邕的视线,语气斩钉截铁:“留下!就留在这朔方!”
“留下?”蔡邕愕然,“此地残破不堪,异族时常寇边,如何能留?”
“正因其残破,正因其被遗忘,才是我们的机会!”凌云的声音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力量,“先生,您看,这里无官府掣肘,无豪强盘剥(因为他们也看不上这破地方),有现成的土地(虽然荒芜),有饱受苦难、渴望庇护的百姓!这里是绝地,也是生机之地!”
他站起身,走到破旧的窗边,指着外面无边的黑暗:“匈奴人来打草谷?那是因为我们不够强!如果我们能在这里组织百姓,筑墙修堡,练兵自保,将这里打造成一个坚实的堡垒呢?进,可图未来;退,亦可在此乱世中保全自身,庇护一方生灵!”
他回过头,紧紧盯着蔡邕,话语如同重鼓擂响:“先生!您胸藏锦绣,学贯古今!难道您毕生所学,就只能用于在朝堂上与宵小之辈争权夺利,或者在这流放之地默默腐朽吗?何不将其用于实处?
在此地,您可教化这些懵懂的边民,让他们知礼义,明廉耻!您可记录这时代的变迁,书写真正的历史!您可协助我等,建立一个能让人活下去,甚至能让人有尊严地活下去的地方!这,难道不正是圣人教诲的‘学以致用’,不正是您所追求的‘道’之所在吗?”
“教化边民!书写历史!建立庇护之所!”
这三个词,如同三道闪电,劈开了蔡邕心中的迷雾和绝望!他枯寂的心仿佛被注入了滚烫的血液,剧烈地跳动起来!
是啊,朝堂已无可为,中原或将大乱。留在这被遗忘的边塞,利用自己的学问,为这些被抛弃的百姓做点实事,为这混乱的世道保留一丝文明的火种……这,似乎比他原先设想的任何一种结局,都更有意义,更符合一个儒者的终极理想!
他看着凌云,这个年轻人眼中燃烧着野火与信念,为他描绘了一幅他从未想过,却又莫名契合内心的蓝图。
蔡邕没有立刻回答,他深吸了一口冰冷的空气,又缓缓吐出。他看向角落里蜷缩着睡去的女儿文姬,再看看窗外死寂的荒城,最后目光回到凌云身上。
良久,他仿佛用尽了全身力气,缓缓地,却又无比清晰地说道:
“凌壮士……不,凌云。你所言……或许,是对的。”
他没有明确说“我跟你干”,但这句“你是对的”,以及那声自然而然的“凌云”,已经表明了他的态度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凌云心中一块大石落地,他知道,这位文化界的“定海神针”,终于开始向他倾斜了。
篝火噼啪作响,映照着两张年轻与苍老却同样充满决断的脸。在这座被帝国遗忘的荒城之中,一个足以影响未来格局的决定,悄然落地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