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都市重生 > 官场:我真不想当卷王! > 第295章 一次课堂辩论,江澈被迫发言!

第295章 一次课堂辩论,江澈被迫发言!(1 / 2)

那个将废纸揉成一团,随手丢进旁边垃圾桶的动作,轻微,却清晰。

在鸦雀无声的大教室里,纸团落入桶底的“咚”一声轻响,像是一道无声的命令。

所有人的心跳,都跟着漏了一拍。

他要做什么?

对面的反方一辩,那位国企张副总,嘴角的冷笑僵住了。他预想过江澈的种种反应:或慷慨陈词,或引经据典,或四平八稳。唯独没想过,他会扔掉发言稿。

这是极度的自信,还是彻底的自暴自弃?

坐在第一排的班主任林博,原本靠在椅背上的身体,不易察觉地微微前倾,镜片后的目光,第一次真正锐利起来。

江澈没有理会任何人。

他甚至没有看一眼主持人,目光平视前方,落点空洞,仿佛在看一幅不存在于此地的山水画。他开口了,声音不大,甚至还带着一丝刚睡醒的慵懒,却像一把没有温度的手术刀,瞬间划开了整个辩题的表皮。

“主席,各位同学。”

“关于区域经济发展,我想换个词。”

“我们不谈‘发展’,我们谈‘叙事’。”

两个字,“叙事”。

像两颗小石子,投进了平静的湖面。

满座皆惊。

这是什么开场?辩论不是做文章,讲究的是开门见山,逻辑先行。他上来就抛出一个如此文艺、如此虚无缥缈的词,这是要干什么?

王处长和李市长助理等人,面面相觑,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浓重的困惑。他们准备了一肚子关于产业政策、投资环境、人才引进的干货,结果江澈一上来,直接把桌子给掀了,说我们今天不吃饭,我们聊哲学。

反方那位张副总,眉头已经拧成了一个疙瘩。他完全没搞懂江澈的路数,这让他准备好的所有反驳点,都像打在了棉花上,无处着力。

江澈没有给他们太多思考的时间,他继续用那种不紧不慢的语调,构建着他的世界。

“过去的几十年,我们谈区域经济,谈的是什么?是修路,是建厂,是招商引资,是Gdp数字。这是一场关于‘硬件’的竞赛。谁的政策更优惠,谁的土地更便宜,谁的基建更完善,谁就能赢。”

“但是,各位想过没有,当所有地区的‘硬件’都趋于同质化的时候,我们还剩下什么可以竞争?”

他的目光,缓缓扫过全场,像是在提问,又像是在自言自语。

“我认为,未来区域经济的竞争,核心不再是‘硬件’的堆砌,而是‘软件’的塑造。这个‘软件’,就是我说的‘叙事能力’。”

“一个地方,有没有一个动人的故事?它的文化,有没有独特的魅力?它给人的感觉,是冰冷的钢筋水泥,还是有温度、有记忆的家园?这才是未来吸引资本、吸引人才,尤其是吸引‘注意力’的关键。”

“注意力”,又一个新词。

前排有几个反应快的学员,已经开始在笔记本上飞快地记录,脸上是如饥似渴的表情。他们隐约感觉到,江澈正在打开一扇他们从未见过的大门。

“举个例子。”江澈终于给出了案例,但说得极其抽象,“一片烂尾了十年的废墟,在传统的‘发展’思维里,它的价值是负数。推倒重建,需要巨大的成本。但如果换一种‘叙“事’思维呢?我们不把它看作废墟,而是看作‘时间的遗迹’,是这个地方一段被遗忘的记忆。我们不去推倒它,而去‘唤醒’它。给它一个新的故事,比如,一个关于美酒和远方的故事。那么,这片废墟,就从一个城市的伤疤,变成了一个独一无二的地标。它吸引来的,将不再是逐利的资本,而是寻求体验、认同和情感共鸣的人群。而这些人,会带来一种比传统资本更有活力、更具可持续性的新经济形态。”

他说的,正是青龙镇的红酒小镇。但在他的描述里,所有的具体细节都被抽离,只剩下最核心的理念骨架。听在众人耳中,这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成功案例,而是一种可以被复制、被引申的哲学方法论。

“所以,‘发展’的本质,是物理空间的改造。而‘叙事’的本质,是心智空间的占领。”

“物理空间是有限的,你有一条路,我也可以建一条。你有一个工业园,我也可以批一个。这是零和博弈。但心智空间是无限的。你的故事动人,并不会妨碍我的故事精彩。一个地方的文化魅力,也不会因为另一个地方的文化崛起而贬值。这不是零和博弈,这是‘正和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