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部委联合下发的评估通知,像一道紧箍咒,牢牢套在了“金梭”项目的头上。陈曦带领的材料准备小组,连续一周几乎住在了办公室,将项目从立项到当前耦合研究的所有技术文档、预算明细、风险评估,梳理成了一座小山般的数据和报告。每一个数字,每一段论证,都必须经得起最严苛的推敲。
然而,陈曦深知,仅仅被动地准备材料是远远不够的。对手既然动用行政手段,就不会仅仅满足于拖延时间。他必须在递交报告的同时,展现出足以让任何质疑者闭嘴的、不可替代的价值。
他将目光投向了耦合研究中,那个由吴磊负责的、刚刚通过初步验证的“动态沙箱安全隔离模块”。这个模块的设计理念超前,安全性极高,但其真正的威力,尚未在更大范围内得到展现。
一个大胆的计划在陈曦脑中形成。
他找到了周启明,进行了一次密谈。
“周总,常规的汇报材料,我们一定会按时、保质完成。但我想,我们或许可以给评估组一个更直观的‘惊喜’。”陈曦开门见山。
周启明抬了抬眼皮:“哦?什么惊喜?”
“在评估组现场考察时,我们请求进行一次小范围的、实时的‘金梭’新架构与现有某关键金融业务系统的‘非侵入式’耦合演示。”陈曦语气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自信,“就用我们最新的动态沙箱模块。不触碰真实业务数据,但完整模拟真实业务压力和潜在风险场景,让评估组亲眼看看,新架构如何在保障绝对安全的前提下,实现效率的跨越式提升。”
周启明沉默了,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这个提议极其冒险。现场演示,意味着没有任何事后修饰的余地,成功则一锤定音,失败则万劫不复。而且,选择哪个“关键金融业务系统”作为演示对象,本身就是一个极其敏感的政治问题。
“你有多少把握?”周启明缓缓问道。
“技术层面,百分之九十五以上。”陈曦回答得毫不犹豫,“剩下的百分之五,交给现场可能出现的、我们尚未模拟过的极端意外。但我相信,新架构的韧性足以应对。”
周启明盯着陈曦看了许久,仿佛在评估他这个决定背后的决心和底气。最终,他点了点头:“好!我来协调演示对象和评估组的现场安排。陈曦,这把刀,是你自己递出去的,要是卷了刃,后果你知道。”
“明白。”陈曦目光坚定。
就在陈曦为这场决定命运的现场演示全力以赴时,陈玥面临的专利狙击战和供应链封锁,也进入了最白热化的阶段。
联盟集体应诉基金虽然建立了起来,但国际官司的漫长和不确定性,依然像乌云一样笼罩在每一个成员企业头上。那家被美国制裁的模具厂,虽然在国内力量的帮助下,勉强找到了替代的软件和材料渠道,但成本和交货周期都大幅增加,严重影响了陈玥实验室新型材料的量产进度。
对手的“FUD”战术正在生效。联盟内部开始出现不同的声音,有人认为应该暂时放缓国际市场开拓,专注于巩固国内;有人则建议陈玥考虑与某些国际巨头进行“技术交换”或“专利交叉授权”,以换取市场的通行证。
就在这内外交困的时刻,陈玥接到了刘总工程师的回电。
“陈博士,情况我了解了。”刘总工的声音依旧沉稳,“航天部门这边,可以给你们下两份紧急订单,采购量不大,但规格和要求是顶格的,用于某型在研航天器的关键子系统。这既是支持,也是考验。你们的材料如果能通过这次实际任务的检验,其价值和可靠性,将不言自明。”
这无疑是雪中送炭!航天级的订单,其象征意义和对技术可靠性的背书,远超任何商业合同。
“另外,”刘总工顿了顿,语气变得有些微妙,“关于供应链的问题,我这边可以帮你牵个线,联系几家国内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他们可能在规模和名气上不如那些国际大厂,但在某些特定领域的工艺和技术沉淀上,有过人之处,而且……绝对可靠。”
陈玥瞬间明白了刘总工的深意。这是要帮助她打造一条完全自主可控、摆脱外部掣肘的供应链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