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梭”项目耦合研究的初步成功和内部凝聚力的提升,并未让陈曦有丝毫松懈。他深知,郑院士及其背后的势力绝不会坐视他站稳脚跟。果然,新的暗礁很快浮现。
这一次,攻击的矛头不再直接指向技术或他个人,而是指向了项目最脆弱的环节——时间表和资源。
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联合下发了一份关于“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中期评估与预算调整”的通知,要求“金梭”在内的数个国家级项目,在两周内提交详细的阶段性成果报告、后续预算细化方案以及“可能存在的风险与应对策略”的补充说明。通知措辞严谨,符合流程,但时机却耐人寻味——恰恰卡在“金梭”耦合研究进入最关键攻坚、迁移路线图即将启动初步实施的节骨眼上。
准备如此详尽的汇报材料,需要抽调大量核心技术人员参与,势必严重影响研发进度。更微妙的是,通知中特别强调了对“预算执行效率”和“风险可控性”的审查,这几乎是明晃晃地针对“金梭”项目前期因推翻重来和耦合研究而产生的预算波动及潜在技术风险。
“这是阳谋。”周启明在内部通气会上,语气平淡,眼神却锐利,“有人想用合规的流程,拖慢我们的脚步,甚至借此机会重新评估项目的‘性价比’。”
陈曦感到一股寒意。对手不再使用下三滥的造谣手段,而是利用规则和程序,发起了一次精准的狙击。这比直接的对抗更难应付。
“汇报材料必须准备,而且要准备得无可挑剔。”陈曦沉声道,“但不能影响核心研发。我来牵头组织材料小组,赵磊和吴磊负责继续推进耦合攻坚,钱老坐镇迁移路线图的细节完善。我们分头行动,把影响降到最低。”
他几乎是不眠不休,带领着一个临时抽调的文秘和数据分析团队,一头扎进了浩如烟海的文档和数据中。他必须用最扎实的数据、最清晰的逻辑、最保守的风险评估,来证明“金梭”项目的巨大价值和当前进度的合理性。这是一场与时间和精力的赛跑,也是一场在官方文书上的无声博弈。
就在陈曦疲于应付行政审查的逆流时,陈玥领导的“智能柔性材料创新联盟”也遭遇了成立以来的第一次重大危机。
联盟成立后制定的首批技术标准,在国内市场迅速得到了广泛应用,几家核心成员企业的产品订单暴增。然而,就在联盟准备趁热打铁,举办首次大规模技术推广暨供应链对接会的前夕,一场针对联盟核心成员企业的“专利狙击战”骤然爆发。
数家注册在开曼群岛、背景成谜的“专利运营公司”,几乎同时向联盟内三家主要材料生产商发起了专利侵权诉讼,指控其产品侵犯了它们持有的、涉及“柔性电路”、“发光材料结构”等领域的数十项海外专利。这些专利大多属于极其宽泛的“基础性专利”,覆盖范围广,取证困难,诉讼过程漫长且成本高昂。
更糟糕的是,这些“专利海盗”选择的诉讼地点,集中在欧洲和北美的主要市场。这意味着,一旦联盟成员企业的产品在这些地区被认定侵权,将面临巨额赔偿和市场禁入的毁灭性打击。而联盟辛苦建立起来的技术标准和供应链体系,也可能因此在国际市场上寸步难行。
“这是典型的‘FUD’战术!”联盟法律顾问在紧急会议上,脸色铁青地分析,“Fear(恐惧),Uaty(不确定性),Doubt(怀疑)。他们不在乎官司输赢,目的就是通过漫长的诉讼和潜在的败诉风险,恐吓我们的成员企业,动摇市场信心,阻碍联盟标准的推广!”
联盟内部瞬间人心惶惶。那几家被起诉的企业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有些原本积极的中小企业开始动摇,担心卷入无休止的国际官司。一些原本看好联盟的国际潜在合作伙伴,也纷纷放缓了接触的脚步,转为观望。
陈玥看着会议室里一张张焦虑的面孔,知道这是联盟成立以来面临的最大考验。如果处理不当,刚刚凝聚起来的联盟可能就此分崩离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