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这也是一个巨大的风险。调查必然涉及其他部委和行业,牵涉面极广,稍有不慎就可能打草惊蛇,甚至引发不可预知的连锁反应。他是否应该立刻将这个发现上报给周启明?
陈曦陷入了沉思。他需要权衡利弊,更需要判断时机。
就在陈曦发现这条危险暗线的几乎同一时刻,已经秘密回到国内的陈玥,正面临着融入新环境的挑战,以及一个意想不到的合作机会。
她新的“未来材料实验室”设立在一所顶尖大学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内,环境和资源都远超巴黎的工作室。但初来乍到,她明显感受到了某种无形的隔阂。一些国内的研究人员对她的“海归”背景和特立独行的行事风格抱有观望态度,学术上的交流也带着一丝谨慎。
陈玥没有急于求成,她沉下心来,带领着从巴黎带回的核心团队,一边适应新的科研管理体系,一边加速推进被“涅盘”计划中断的“生物发光智能织物”项目的研发。
这天,实验室迎来了一位特殊的访客——一位来自国内某大型航空航天研究院的资深材料专家,刘总工程师。刘总工年近六旬,精神矍铄,作风干练。
“陈博士,久仰大名。”刘总工开门见山,没有丝毫寒暄,“我们研究院,对你发表在《自然材料》子刊上那篇关于‘动态光响应柔性复合材料’的论文非常感兴趣。”
陈玥有些意外,那篇论文主要探讨的是在时装领域的应用前景。
刘总工似乎看出了她的疑惑,笑了笑,补充道:“不瞒你说,我们关注的,不是衣服。我们正在研发下一代航天服的内部环境监测与显示系统,需要一种极度轻量化、低功耗、且能适应太空极端环境变化的柔性发光和传感材料。你的技术路线,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
航天领域!陈玥的心跳陡然加速。这是她从未设想过的应用方向,其技术要求和战略意义,远非时尚领域可比。
“但是,”刘总工话锋一转,神色变得严肃,“航天器的要求极其苛刻。你的材料,在耐极端温度、抗辐射、长期稳定性等方面,还需要经过大量严苛的地面模拟测试和验证。这是一个漫长且充满失败风险的过程,而且,涉及到很高的保密要求。”
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也是一个无与伦比的机遇。将她的技术应用于航天这样的国之重器,其价值和影响力,是完全不同的维度。
陈玥几乎没有犹豫。她看着刘总工,目光清澈而坚定:“刘总工,我愿意接受这个挑战。我相信我们的技术有这种潜力。需要做什么测试,需要满足什么标准,请您尽管提出来。我和我的团队,会全力以赴。”
她的果断和对技术潜力的自信,让刘总工眼中露出了赞赏之色。“好!要的就是这股劲儿!具体的测试大纲和合作保密协议,我会让团队尽快发给你。希望你的‘未来材料’,真的能点亮我们中国人的太空之路!”
送走刘总工,陈玥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兴奋和使命感。她意识到,回到祖国,不仅仅是找到了一个安全的港湾,更是找到了一个能让她的技术和梦想,真正绽放于星辰大海的广阔舞台。
东西方两座城市,兄妹二人都发现了新的“线”。陈曦抓住了一条可能危及国家安全的危险暗线,面临着是否上报、如何追查的艰难抉择;陈玥则接上了一条通往更高科技殿堂的机遇之线,准备迎接更严峻的技术挑战。
暗线与契机交织,危机与希望并存。他们都站在了新的十字路口,下一步的选择,将可能深刻地影响他们各自,乃至更广阔领域的未来。平静的水面之下,暗流愈发汹涌,而真正的弄潮儿,总能在这激流中,找到前行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