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梭”项目迁移路线图评审会的“胜利”,并未给陈曦带来丝毫喘息。相反,他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一个无形的力场中心,来自四面八方的压力和窥探更加密集。周启明虽然对他表示了肯定,但同时也传达了更高层的新要求——在推进迁移的同时,开始着手“金梭”系统与现有几大关键行业(如能源、交通、通信)基础设施进行“前瞻性耦合”的可行性研究。
这意味着项目的边界和影响力将进一步扩大,涉及的利害关系方也呈几何级数增长。陈曦看着那份新增的任务清单,感觉肩上的担子又沉重了几分。他知道,这既是信任,也是更深层次的考验。
郑院士在评审会后的态度变得更加微妙。他不再公开质疑技术路线,反而在一些非核心的细节问题上表现出积极配合的姿态,甚至主动推荐了几位“在相关领域颇有建树”的年轻学者加入耦合研究的辅助团队。但陈曦心中的警惕丝毫未减。他让“山猫”暗中调查了郑院士推荐的这几个人,发现他们的背景或多或少都与某些特定的学术派系或商业利益集团有所关联。
这是一条新的暗线。对方似乎在改变策略,从正面阻挠转向了更隐蔽的渗透和影响。
与此同时,“先锋小组”内部也因新任务而产生了新的张力。钱老等人对“耦合研究”持谨慎态度,认为在“金梭”自身尚未完全成熟的情况下,过早与庞杂的现有工业体系对接,风险不可控。而赵磊等年轻派则摩拳擦掌,认为这是将“金梭”技术影响力最大化的绝佳机会。
陈曦必须再次扮演平衡者的角色。他一方面肯定了耦合研究的战略意义,另一方面则制定了极其严苛的研究准入和阶段评审机制,确保任何耦合尝试都必须建立在充分验证和风险隔离的基础上,绝不允许冒进。
就在他忙于应对内外交织的复杂局面时,一个意想不到的“契机”,以一种极其偶然的方式出现了。
为了进行能源领域的耦合预研,陈曦需要调阅一批关于国家智能电网运行数据的脱敏分析报告。在查阅一份由某高校研究团队提交的、关于区域电网负荷预测算法的论文时,他注意到一个引用——该算法核心部分,引用了一个名为“时序数据异常模式挖掘”的开源工具包。
这个工具包的名称,让陈曦感到一丝莫名的熟悉。他调取了自己秘密存档的、关于王工和李工事件的内部调查报告,在浩如烟海的附件数据中,进行了快速检索。
结果让他心头一震!在王工那台被查封的私人笔记本电脑的加密分区里,恢复出来的碎片化网络访问记录中,曾多次出现对这个同名工具包的下载和访问痕迹!当时调查的重点放在更直接的通讯和资金往来上,这个看似普通的、属于科研常用工具的开源包,并未引起足够重视。
一个看似无关的学术工具,却同时出现在国家电网研究和一个已被定性的商业间谍的电脑里?这会是巧合吗?
陈曦的直觉告诉他,这背后可能隐藏着一条更深的线索。他没有声张,而是通过“山猫”的渠道,对这个开源工具包进行了更深入的溯源分析。
分析结果令人吃惊。这个工具包虽然开源,但其最初的开发者,是一个与境外某知名数据服务商关系密切的极客小组。而该数据服务商,近年来因其模糊的数据来源和在多个敏感领域的业务渗透,而受到过一些国际观察机构的质疑。
更重要的是,“山猫”通过技术手段发现,这个工具包在某个特定版本中,存在一个极其隐蔽的、未被公开的后门,可以在特定条件下,将运行该工具包的系统所产生的部分中间计算结果,悄无声息地发送到一个位于境外的匿名服务器。
王工……他不仅仅是窃取“金梭”的技术,他很可能还在利用职务之便,通过这个看似无害的工具包,收集和传递其他关键基础设施领域的运行数据?!
这个发现让陈曦后背发凉。如果猜测属实,那么王工背后的势力,其图谋远比单纯窃取“金梭”技术要深远和危险得多!他们像蜘蛛一样,正在试图编织一张覆盖多个国家命脉行业的、无形的数据窃取网络!
这是一个巨大的危机,但也是一个潜在的契机。如果能顺着这条线深挖下去,或许能揪出更深层的黑手,为“金梭”项目,也为国家的数据安全,清除一个巨大的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