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首席科学家带来的不仅是权力和资源,还有无孔不入的压力和审视。团队扩充后,内部的人际关系变得微妙。周启明推荐来的王工和李工,表面上对他这个年轻的首席恭敬有加,但涉及到关键模块的技术讨论时,总会隐约流露出一种基于资历和背景的优越感,以及某种不轻易交出底牌的保留。
真正的风暴,始于一次例行的核心代码协同开发。
为了提升效率,陈曦在严格权限管控下,开放了部分非核心底层模块的协同编辑权限,仅限于赵磊、王工等寥寥数人。这天下午,系统突然触发高级别警报——一段涉及关键量子校验逻辑的代码被异常修改,修改痕迹在提交前被试图抹去,但被陈曦预设的隐性追踪标记捕获。
修改本身极其隐蔽,像是在庞大的代码森林里,巧妙地折断了几根看似无关紧要的树枝。但陈曦一眼就看出了凶险——这几处改动叠加起来,会在特定极端条件下,形成一个微小的逻辑漏洞,足以在庞大的金融数据流中引发难以追踪的定向错误或延迟。这不是外行的手笔,而是极其内行、且带着明确目的的精准破坏。
他的后背瞬间沁出一层冷汗。
内部审查立刻启动。所有接触过该模块的人员被暂时隔离问询。赵磊情绪激动,指天发誓绝非自己所为,并提供了详细的工作日志和思路记录佐证。王工则表现得异常镇定,对答如流,甚至主动分析了几个可能造成此类代码变动的技术“误操作”场景,逻辑严谨,态度配合,几乎无懈可击。
但陈曦注意到一个细节:在提及某个特定函数调用时,王工的眼神有极其短暂的游移,虽然他很快用更专业的名词解释掩盖了过去。李工则显得有些紧张,回答问题时常有停顿,将大部分责任归咎于自己对“新架构理解不够深入,可能操作失误”。
没有直接证据指向任何人。代码库的日志系统在那一刻仿佛集体失灵,找不到明确的修改者Id。会议室里,气氛凝重得能滴出水来。
周启明亲自打来电话,声音透过听筒,带着金属般的冷硬:“陈首席,怎么回事?项目刚进入关键期,内部就出现这种问题?我需要一个解释,立刻。”
陈曦强迫自己冷静下来:“周总,情况正在排查。初步判断是内部人员所为,动机不明。我已经暂时冻结了相关模块的权限,并启动了备用方案,确保项目主时间线不受影响。”
“内部人员?”周启明的语气听不出喜怒,“你确定?要知道,引入外部竞争势力的干扰,也是可能的。你的团队,尤其是新加入的人员,背景都经过严格审核了吗?”
这句话像一根冰冷的针,刺中了陈曦。周启明看似在提示外部威胁,实则将压力和责任更重地压在了他的肩上——是你组建的团队,是你管理的人员出了问题。
“审核流程是完备的。”陈曦稳住声音,“我相信问题出在内部,并且,我有办法找出他。”
挂断电话,陈曦将自己反锁在办公室。他没有继续依赖常规的审查手段,而是调出了那套他自己悄悄加装的、独立于主系统之外的监测日志。这套系统记录的不是代码修改本身,而是所有访问行为的微观时序和模式特征。
经过数小时不眠不休的数据比对和模式分析,一个隐藏在正常操作下的异常行为模式浮出水面。某个终端在事发时间段内,曾有过数次极其短暂的、针对特定代码区域的“只读”访问,访问模式与常规开发习惯有细微差异,更像是在……确认某个标记的位置。
而这个终端的物理地址和逻辑账户,指向的是——李工。
陈曦没有立刻声张。他调出了李工入职以来的所有通讯记录(在项目权限内)、门禁记录,甚至是他申请领取的耗材记录。一个看似无关的细节引起了他的注意:李工在一个月前,曾以“测试需要”为由,申请并领取了一批特定型号的、并非项目急需的加密通讯模块配件。
疑点指向李工,但陈曦总觉得哪里不对。李工的技术水平,能做出如此精妙的、几乎不留痕迹的修改吗?他的动机是什么?而且,王工那瞬间的异常,又该如何解释?
他决定打草惊蛇。
第二天一早,陈曦召集了核心团队,包括赵磊、王工、李工等人。他没有公布调查结果,而是面色凝重地宣布,由于此次严重安全事件,项目组将引入更高级别的外部审计团队,对所有核心成员的背景和近期行为进行彻查,同时,暂停所有人员的外联权限。
“希望大家理解,这是为了项目的绝对安全。”陈曦的目光缓缓扫过在场每一个人,“在审计结束前,恐怕要委屈大家一段时间。”
李工的脸色瞬间变得惨白,手指不自觉地绞在一起。王工则微微蹙眉,语气带着恰到好处的不满:“陈首席,这是否有些兴师动众?会影响项目进度。”
“安全重于进度。”陈曦语气不容置疑。
会议结束后不久,陈曦安排在暗处的监控就有了反馈。李工回到工位后显得坐立不安,频繁查看手机,最后终于忍不住,起身走向了……王工的办公室。
陈曦看着监控画面里,李工在王工办公室门口左右张望后快速闪入的身影,嘴角泛起一丝冷意。蛇,开始出洞了。
他没有立刻采取行动,而是耐心等待着。他知道,压力之下,藏在暗处的东西,自己就会露出马脚。这场内部的风暴,才刚刚开始,而信任的裂痕,一旦产生,就需要用更坚实的东西去弥补,或者,用雷霆手段将其彻底暴露在阳光下。
就在陈曦在实验室深处进行着这场无声的猎杀时,陈玥在巴黎也面临着另一种形式的信任危机,这场危机,来自于她最亲近的合作者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