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8章 己巳之变(1 / 2)

崇祯二年,十月初二,盛京。

秋风肃杀,卷起枯黄的落叶。皇太极身披重甲,立于万军之前。他的身后,是黑压压的八旗子弟,人马皆披着寒光,沉默如林。

一个穿着蒙古服饰的汉子,喀喇沁部台吉布尔噶都,恭敬地站在他身侧,目光中带着敬畏。

皇太极的视线越过眼前一张张坚毅的面孔,望向遥远的南方。那里,是富庶的大明,是父汗努尔哈赤饮恨的宁远城,也是他要征服的目标。

强攻山海关,无异于以卵击石。袁崇焕的关宁锦防线,就像一根横亘在眼前的铁骨,啃不动。

但大树,不必从根部去砍。砍断其枝干,动摇其根本,它自会轰然倒塌。

“父汗未竟之业,今日,由我来续。”他心中默念。

他没有发表任何慷慨激昂的演说,只是拔出腰间的佩刀,向前一指。

“出发!”

一声令下,十万大军如开闸的洪流,向着西北方向,滚滚而去。

这是一场史无前例的豪赌,一场长达半月有余的秘密迁徙。

大军绕开了明军重兵布防的辽西走廊,一头扎进了茫茫的蒙古草原。他们昼伏夜出,马蹄包裹着布条,衔枚疾走。

斥候被撒出百里之外,任何可能暴露行踪的游牧部落,都会被毫不留情地抹去。

军纪严明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没有喧哗,没有炊烟,只有风声和沉重的呼吸声。

这支庞大的军队,就这样在明朝的眼皮子底下,从所有人的视野中彻底消失了。

蓟辽督师袁崇焕隐约察觉到后金的异动,奏报雪片般飞往京师,请求加强蓟州、昌平一线的防务。

刚刚为山西的“大捷”而松了一口气的崇祯皇帝和他的大臣们,对于后金的铁骑能飞过燕山,出现在京师的卧榻之侧,感到大吃一惊。

十月二十日,蓟镇边墙。

连绵的群山之间,那道象征着大明荣耀的长城,早已不复往日的雄伟。许多地段的墙体已经坍塌,夯土裸露,如同一个衰老巨人身上丑陋的伤疤。

皇太极勒住战马,冷冷地观察着远处一个名为“大安口”的关隘。

关墙低矮,守备松懈,几个穿着破烂鸳鸯战袄的明军士兵,正靠在墙垛上,懒洋洋地晒着太阳。

“大汗,明人称此墙为‘边墙’,而非‘长城’。”身旁的范文程轻声说道,“在他们眼中,真正的国门,是山海关。”

皇太极放下望远镜,嘴角露出一丝讥讽。

“他们很快就会知道,国门,处处都可以是国门。”

他没有急于下令攻击。这头耐心的饿狼,在扑向猎物之前,要确保一击致命。他派出数路人马,沿着长城侦查,寻找更多的薄弱点。

十月二十四日,夜。

月黑风高。

数千名蒙古降人,如同鬼魅般,悄无声息地摸到了大安口和龙井关的墙下。他们对这里的地形了如指掌。

没有震天的呐喊,只有几声凄厉的惨叫,很快便被夜风吞没。

关隘上的明军,还在睡梦之中,就被抹了脖子。

简陋的关门被从内部打开。

“轰隆隆……”

早已等候多时的后金铁骑,如同挣脱了牢笼的洪荒猛兽,发出震天的咆哮,从漆黑的豁口中,一涌而入。

从攻击开始,到关隘失守,不过一个时辰。

驻守遵化的巡抚王元雅,从女人的肚皮上被亲兵惊恐地推醒时,听到的第一句话是:

“抚台大人!不好了!鞑子……鞑子入关了!”

王元雅只觉得脑子“嗡”的一声,一片空白。

怎么可能?

他们不是在关外吗?

他们是怎么过来的?

恐惧,如同冰冷的潮水,瞬间淹没了他。他连官服都来不及穿好,连滚带爬地冲出府衙,脑子里只有一个念头。

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