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令,让布达齐带人去一趟明朝边关,给我把这个陈瑞的底细摸清楚。”
“另外,给皇太极送个信,就说科尔沁发现了一桩大买卖,问他有没有兴趣。”
......
陕北,王嘉胤的农民起义军营地。
简陋的帐篷里,王嘉胤正在与几个头目商议军情。
一个手下急匆匆跑进来。
“大哥,外面来了个商人,说有宝贝要献给您!”
王嘉胤皱眉。
“什么宝贝?”
“说是什么镜子,能照得清清楚楚的。”
王嘉胤不耐烦地挥手。
“让他进来。”
商人战战兢兢地走进帐篷,双手捧着一个锦盒。
“大王,小人听闻大王义薄云天,劫富济贫,特来献宝。”
王嘉胤打开锦盒,露出里面的玻璃镜,眼睛一亮。
他拿起镜子,看到镜中自己满脸风霜的面容。
“好镜子!”
王嘉胤赞叹道。
“这镜子哪来的?”
“是明朝一个叫陈瑞的商人制造的,如今在山西各地都有售卖。”
王嘉胤沉思片刻。
“这镜子倒是个好东西,可以拿去换些粮食和兵器。”
......
山西,太原府。
晋王府,正殿。
朱求桂坐在主位上,面前放着一面玻璃镜。
镜中映照出他富态的面容,以及眼底深藏的精明。
“这镜子,果然是奇物。”
朱求桂赞叹道。
“本王活了这许多年,从未见过如此清晰之物。”
他看向身边的长史。
“这镜子,是从哪里来的?”
长史躬身回禀。
“回王爷,是从偏关城兴隆百货商行流传出来的。”
“据说那商行老板叫陈瑞,手握此等神物,短短数月便积累了巨额财富。”
朱求桂眼睛一亮。
“巨额财富?”
“是的,王爷。据传他的商行日进斗金,如今已是富可敌国。”
朱求桂沉思片刻。
“这等奇物,岂能让一介草民独占?”
他看向长史。
“你去安排一下,本王要得到镜子的这个生意。”
“是,王爷。”
......
江南,苏州,钱谦益府邸花厅内,香茗氤氲。
刚刚因朝廷党争失利、被迫赋闲在家的礼部侍郎钱谦益。
东林党领袖之一,正与几位江南名士清谈。
虽暂离权力中心,但他在士林中的声望依旧显赫。
此时,府中得力管家悄步而入,捧上一只精巧的紫檀木盒。
躬身道:“老爷,这是扬州盐商程老板特意从北地捎来的稀罕物事。
名曰‘玻璃仙镜’,特献与老爷赏玩。”
钱谦益略感好奇,示意打开。
当那面直径半尺、光可鉴人的玻璃镜被取出时,满座皆惊。
钱谦益小心翼翼地接过,镜面清晰地映出他虽年届五旬、却依旧儒雅的面容。
鬓角微霜,乃至锦袍上最细微的刺绣纹理,都分毫毕现。
他持镜的手微微一颤,素来沉稳的脸上难掩震撼。
“这…此非人间镜鉴,实乃璇玑遗珍!”
他脱口赞叹,对比一旁昏黄的铜镜,恍若隔世。
“浊铜焉能与此澄澈冰璃相较?程老板有心了。”
细细把玩片刻,钱谦益迅速恢复了名士领袖的从容。
他吩咐管家:“速去查明,此镜究竟源于何处,何人贩运。”
“如此奇物,非仅玩器,亦是雅礼重宝。设法多购数面,老夫另有他用。”
他想到的是以此物结交京中奥援,巩固自身地位。
同时也在江南士林圈中引领新的风雅潮流。
很快,“牧斋公得一海外仙镜,明察秋毫”的消息不胫而走。
拥有这种清晰的“玻璃镜”迅速成为苏州、松江府顶尖士绅阶层身份和潮流的新象征。
雅集宴饮间,若能以一方“仙镜”馈赠或展示,主人便觉极有颜面。
价格在江南富庶之地被迅速炒高至几百两白银,仍有价无市。
无数盐商、海商捧着银子四处打探求购门。